敢叫悬铃不飞花
———全国青少年环保创意大赛大学组唯一一等奖获奖侧记

  11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中日环保中心礼堂,“箭牌杯”全国青少年环保创意大赛颁奖典礼上,两个略带腼腆的大三学生高高举起了大学组唯一一等奖的奖杯,山东科技大学的名字又一次在全国性赛事中铿锵叫响。
  《控制悬铃木果毛污染新方法》是获奖创意作品的名称,刘杰和林强是两位大学生的名字,他们是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2002级学生,阎华晓、高洪阁、聂西文、赵辉是他们的指导老师。
  悬铃木,别名二球悬铃木,又名英国梧桐,是三球悬铃木(法国梧桐)和一球悬铃木(美国梧桐)的杂交种,在我国引入栽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俗称为“法桐”。它生长迅速,易于繁殖,寿命长,树干高大,树姿雄伟,枝叶茂盛,遮荫面积大,绿化效果好,并且耐修剪,抗烟尘,能吸收有害气体,隔音防噪,为世界著名的行道树和庭荫树,有“行道树之王”的赞誉。在我国,悬铃木已成为大中城市重要的行道树及园林绿化树种,分布十分广泛。但每年4至6月间,当悬铃木老果脱落,新花、新果生长之际,因老果脱落而产生的果毛以及新生的雄花序散落的大量花粉都会从树上飘落下来,漫天飞舞,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会刺激人的呼吸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及身体健康。近几年,研究者对控制悬铃木果毛和花粉的飞扬做了不同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多采用自发突变、人工诱变、化学药剂处理来抑制果毛,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控制悬铃木果毛污染新方法》通过建立悬铃木的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并以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该功能基因导入到植物体内,试图为悬铃木的品种改良探索一条新的途径,这种方法在国内尚属首次,且应用价值很大:控制果毛污染的转基因悬铃木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而且这种新方法还可以更容易地应用到杨树和柳树上,有效地解决杨柳的果毛污染问题。
  作为大学生参与科研立项活动,刘杰和林强大二时就开始和老师一起做控制悬铃木果毛污染的课题了。在几位指导老师的教育理念中,科研就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落后就要被淘汰,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科研意识,努力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教育要适应科技的发展,走交叉学科的道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社会需要学习型的人才,只有吃苦爱学、思维灵活、广泛涉猎,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这样的理念下,他们也在这样培养着自己的学生。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也一直在走绿色学院的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举行了很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对于这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活动,刘杰和林强一直非常热衷。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儿童中心、箭牌中国公司联合举办的“箭牌杯”全国青少年环保创意征集大赛6月1日启动,刘杰和林强觉得自己参加的课题内容很符合大赛要求,就开始有了参赛的想法,在学院团委和指导老师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开始了认真的准备。
  整个过程是紧张、忙碌而又充实、愉快的。他们的科研活动本来也都是在正常上课之余的时间做的,为了能赶在规定的9月20日之前完成课题的基本部分,从决定参赛时起,刘杰和林强的课外时间几乎全都耗在了实验室里,每天常常忙到很晚很晚。白天有时候要爬树搜集悬铃木的幼芽,晚上要到图书馆资料室广泛查阅资料,生物学科,遗传体系,基因转化,分子检测……因为课题内容是跨学科跨专业的,需要他们同时学习和了解很多交叉学科的新知识,困难显而易见,但他们在努力地克服,有时常常忙得忘了吃饭,一天在宿舍也呆不上几个小时,他们却觉得忙得愉快,一直都热情高涨。因为这样的生活,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明显增长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渐渐地,视野在不断拓宽,在问题中学会了思考,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活了,不断的实验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实感、成就感使得普通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起来。
  “箭牌杯”全国青少年环保创意大赛历时5个月的时间,共有10万余人参加大赛,要经过市、省、国家各级层层逐步筛选,刘杰和林强的《控制悬铃木果毛污染新方法》因其毋庸置疑的创新性,在最后的600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大学组唯一的一等奖。喜讯传来,刘杰和林强高兴得都有点不太相信了,但在意外之外更感到了一种坦然,因为他们深深明白自己作品的价值,也深深了解自己和指导老师们在那些日子里没日没夜全面细致的准备和所有付出。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刘杰和林强的心里在体会着辉煌、充满了自豪的同时,更强烈的感受是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要深深感谢指导老师,感谢学院领导对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深知,指导老师们全身心扑在实验室里的研究和悉心的指导对于自己这份大奖意味着什么。
  高擎起闪亮的奖杯,刘杰和林强真心地向老师致敬。     

 
本报记者 吴苑 通讯员 刘义 侯彤


版权所有:山东科大报社 本版责任编辑 信永华 信箱:penghuax@sdust.edu.cn                  【关闭窗口】   
 

 

 

关闭当前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