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这样穿越烽火硝烟
———我校获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的老战士掠影

      本报记者:王毓静 特约记者:董钦玲 李伟 学生记者:吴德运 曹杰 刘陵坦 杨杰

   1937年7月7日,当日军的铁蹄在华夏大地上肆意践踏时,那些在卢沟桥响起的枪声宣告了整个民族的愤怒。从那一天起,英勇的中华儿女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保卫祖国母亲的征程。
   据统计,我校目前共有29名抗战离退休老干部。9月1日,为我校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颁发纪念章和慰问金活动在泰安校区隆重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兼泰安校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吕灵昌亲手为泰安校区的8位老同志戴上闪亮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并为他们每人颁发了1000元慰问金。9月2日,校党委副书记兼济南校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向来生冒雨看望了济南校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部分老同志,并向他们颁发了纪念章和慰问金。
   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当年在战场上英勇战斗的他们会是什么样子?那些往昔的岁月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关于过去、关于现在他们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值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我校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革命工作的部分老战士。面对他们,我们唯有倾听——倾听他们在那段岁月里的故事和心情,和他们一起分享那段难忘的回忆。看着他们刻满了风霜痕迹的脸庞、双手和苍苍白发,看着那些即使颜色有点发暗却依然闪烁动人光辉的军功章,看着那些已经褪色但笔迹依然清晰的功劳证,还有几十年来一直保存完好的临时党员证……没有谁不为之动容。
   关于他们的故事,现在就开始讲述吧;关于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心聆听吧!


                  王彩环--一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
   见到王彩环老人时,只觉得她精神矍铄,虽然年事已高却并不老态龙钟,她高兴地拉着我们的手,让我们进屋坐下。当我们说明来意后,老人兴致勃勃地讲起了发生在那段抗战岁月里的故事。
   1942年,王彩环参加了八路军,成了一名地下工作者,当时在山东招远的一所小学任教。抗战全面爆发后,她在招远三区任宣传干事、教育助理员,负责党的地下宣传工作。在王彩环的家乡,一批批优秀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最小的只有13岁。15岁的王彩环虽然年龄小,但革命意志却很坚强。那时候,日军三天两头就到村里扫荡,抢夺财物、粮食,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学校不能上课,即使上课也要进行日本式教育,日本人妄图把中国的学校变成奴化教育的工具。年幼的王彩环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发誓要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参加八路军地下组织之后,她负责宣传教育工作。由于当时党的组织不能公开,王彩环的入党仪式在一个老乡家里秘密进行。那一晚,王彩环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对于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她总是争着去完成,从来不考虑个人的安危。根据老人的回忆,有一次他们得到情报,说鬼子要到附近村庄扫荡,将所有粮食都抢走,不准老百姓把粮食送给八路军。王彩环就和其他几位地下工作者一起,将消息秘密地分别送给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并组织他们将粮食转移到一个大深沟里。日军是不敢到大深沟里扫荡的,怕中了八路军、民兵的埋伏。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日军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在那次扫荡中他们只抢了些小东西就回到了据点,老百姓给八路军准备的粮食终于保住了。
   1945年春,王彩环他们突然接到任务,要在招远县管道村边炸毁日军运送粮食的车队。接到任务之后,他们秘密进行精心准备,在道路上埋设地雷,做好了伏击准备。当日军运送粮食的车队进入伏击圈时,战士们拉响了地雷。在那次战斗中,他们共炸毁四辆日军运粮车,炸死日军12名、俘虏日军10名,还缴获了日军运送的粮食和武器,这极大鼓舞了当地军民抗击日寇的决心和信心。
那八年艰苦卓绝的日子里,王彩环在党的领导下,多次参加紧急任务,坚持战斗在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并荣立个人一等功,为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解放后,王彩环老人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工作,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及学校的建设,处处以老共产党员、老八路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次被山东省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多年来,她始终关心国家的教育事业,积极支持希望工程,先后资助山西、浙江两位失学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向希望工程捐款900余元。这次学校发了1000元慰问金,她毫不犹豫地拿出800元捐给了希望工程,另外200元给了自己的孙女,让她们去帮助班里生活困难的同学。每逢学校组织募捐活动,她都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一位老党员的高尚情怀。对学校而今的发展变化,老人心里非常高兴,决心在有生之年为科大的发展建言献策,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王彩环老人说,“我们今天纪念抗战的伟大胜利,不仅是为了不忘历史,更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我也特别怀念那些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付出宝贵生命的战友,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脊梁!”
                  杨锦苓--教室亦为抗战的阵地
   1924年10月,杨锦苓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马站杨家城子村,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当时沂山专署要在沂水县举办小学教员训练班,他积极报名参加了。当时学员只有130人,杨锦苓在这里学到很多知识,理论修养有了很大提高,真正认识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性,坚定了跟党走、拥护八路军的信念,决心投身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中。
   教员训练班结束后,杨锦苓没有回家探望,便直接到了沂山专署文教科报到,成了一名干部,他自己心里也非常高兴。文教科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抗日战争这个中心,做好所在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在参加专署工作的一年半里,杨锦苓和同事帮助县里举办了4期训练班,学习抗战形势。那时教师不仅仅要教文化课,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动全民抗日。培训班学员毕业后,大都在村里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每年冬天,杨锦苓和同事们还兼任成年人“冬学运动”的主讲教师,学习内容主要也是抗日救亡。村里的教师还负责组织群众,开展以抗日为中心内容的文艺演出。
   那时候,沂水县城刚刚解放,但是莒县、日照和临朐这几个县城的鬼子和汉奸还存在,他们不断地出城烧杀抢掠进行小规模扫荡,所以沂山专署与沂山军分区仍旧处在战备状态之中,要时刻警惕小股敌人的突然袭击,专署驻地一点也不固定,三天五天就要换地方。老人告诉记者,最令他难忘的是1944年5月底发生的事情。当时,沂山专署机关在崖下村住了一夜,他向领导请了一天的假回家看看。杨锦苓家当时距专署住地有8华里,上午九点多他就见到了家人。老人怪他也不给家里的人说一声就参加了革命,还问他:“现在还是战争环境,孩子你就不怕死吗?”为了让家人解除疑虑和担心,杨锦苓耐心地进行了说服、讲解,他告诉自己的父母:八路军是最好的军队,民主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要革命就不能怕死,我决心跟共产党走。家人的工作做通了,意外情况也出现了,杨锦苓话还没有说完,忽然听见村外不远的地方接连响了三枪。全家人顿时紧张起来,杨锦苓匆匆和家人道别,一路小跑赶回了专署驻地。回去之后,科长表扬他说:“很好,小杨同志!你发现情况能决断勇敢地回到机关,有战备观念,该受表扬!”
   然而,对杨锦苓来说,令他最激动、最难忘、最高兴的,是日本法西斯正式签订投降书,因为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敌人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那时候到处锣鼓喧天,人人奔走相告,杨锦苓也兴奋得久久不能平静。八年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终于将侵略者赶出了家园。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杨锦苓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47荣立三等功1次、1949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一枚和“渡江战役”纪念章一枚,后来主要在学校开展教育工作。
   现年81的杨锦苓老人,20岁就参加了革命队伍,把61年的时光都奉献给了革命和教育工作。谈到他的感受和对青年一代的希望,老人用朗朗上口的句子作了概括——
   抗日烽火受锻炼,四六年时成党员。淮海渡江两战役,幸运我也亲身参。曾在华东农林部,机关干校共五年。三十考研上“人大”,毕业回鲁农学院。农大任教十六载,教学行政双肩担。四十八岁调矿院,还是一身两任兼,六十一岁离休办,余热生辉又十年,离退养老政策好!党的恩情说不完。用儿女们在我八十岁寿辰那天送给我的书画说:“出沂蒙,踞泰山,纵观八十岁人间春秋史,育后人,洒血汗,横揽新一代,更上一层楼”。抗战胜利六十年,全国人民心喜欢!心潮澎湃难入眠,决心做个好党员。
   他希望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肩负起振兴中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潘象智——勇杀日寇建军功
   潘象智,1926年出生,山东历城人。1942年底,潘象智的大哥在周村织布厂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带着家仇国恨,潘象智于1945年9月投身革命洪流,参加了八路军,在鲁中第三纵队从事革命工作,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参加过龙口战役、上海战役、淮海战役和解放济南、泰安和宜度的战斗。
   他告诉我们的故事发生在安丘之战,我军将士经过一天一夜的浴血奋战,将日寇包围在城中。当时潘象智所在的警卫连伤员部留守距离前线很近的城外,而穷途末路的日寇突围时恰与之遭遇。敌众我寡,局面对他们很不利,潘象智与副排长果断决定兵分两路阻击日军。在战斗中,一名日本兵仓皇之中从背后向潘象智开枪但没有打中。潘象智先是一惊,迅速回身用枪托将偷袭他的日本兵打倒在地并生擒。一名手拿机枪的日本兵见势不妙准备逃跑,潘象智大喊:“捉活的!”日本兵不由愣了一下,而我军一名战士趁机从背后死死地搂住他,将这个日本兵也活捉了。
   问起当年为何参加八路军,潘象智深情地说,“八路军是一支能和咱老百姓同甘共苦、心里时时刻刻想着咱老百姓的军队,是咱们自己的部队啊!”朴素而简短的话,却是这位抗战英雄的肺腑之言。抗日战争胜利后,潘象智又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斗,由于他表现出色,曾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还获得了淮海战役纪念奖章、抗美援朝纪念奖章等荣誉和奖励。
   1976年,潘象智从部队转业,先后在学校担任过学生科科长、总务科科长等职务,从事管理工作。在学校里,他继续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不求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崇高信仰,全力支持和参与思想教育工作。他所作的一系列抗战岁月报告,让广大学生从中深受启发,更懂得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他所带的支部曾连续五次被评为优秀,他本人也多次受到学校的奖励。
   潘象智说:“艰苦的环境锻炼了我,也坚定了我跟党走下去的决心!”而他也正是这样一路走下来的。无论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美好的和平时期,潘象智始终没有动摇过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数十载的坎坷荆棘,回首往事,潘象智感慨万千。他说自己会永远为拥有的这段经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赵光仑--用教育唤醒斗争的激情
   见到赵光仑时,只觉眼前这位老人体格强健,精神矍铄,说话清晰有力,没有人相信他已是84岁高龄。在随后的交谈中,他富有朝气的精神状态令人印象深刻。
   1922年8月,赵光仑出生于山东新泰,1943年4月参加革命,194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最初他主要是在地方抗日小学担任教员,希望通过教育唤起广大农村青年沉睡的抗日激情。在他担任教员期间,许多成长起来的青年被输送到前线,及时为抗战干部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1943年,他两次上调部队,在鲁中军区接受了三个月的部队干部培训,毕业后在军区担任文教助理。1945年,赵光仑在县文教科担任文化宣传干事,当时革命形势极度高涨,他多次到地方演讲,宣传抗日精神,传达最新的战果。
   1945年8月15日,当日本政府宣布投降消息传到赵光仑及其同事耳中时,他们激动地跳起来,互相拥抱欢呼。想起当时的情景,老人仍旧十分激动,止不住地落下泪来。他说:“打鬼子那会儿再苦再累,我们都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可当大家知道日本鬼子投降时,都高兴得哭起来。”
   之后,赵光仑又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1947年,他在鲁中军区分区警B六团组织科担任文化干事兼支部书记,一直跟随部队转战南北。期间,赵光仑的父亲和伯父被敌人残酷杀害,他下决心跟党干革命,到抗战前线带兵打仗。1948年淮海战役之前,他所在的6团2营奉命留守泛捷山,泛捷山之役战斗异常激烈,敌人死伤大约600余人,我军也有近80人的伤亡,赵光仑身负重伤。
   在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时,赵光仑仍然没有忘记学习。参加完解放济南的战斗后,他跟随35军来到南京华中军大学习军事,并担任华中军大四团防空军政治处干事;1952年,他又到武汉雷达学校政治队学习,1955年完成学业后再次跟随华中军区到了上海;后来,赵光仑又主动提出去福州,随225团担任干部处处长,一干就是10年。1964年,他从部队转业到省财政厅,后调入我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时势造英雄。从一名文化宣传干事到带兵打仗的戎马军人,再到和平时期的领导干部,赵光仑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吃苦受累甘愿牺牲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虽然已是80多岁的人,赵光仑谈到自己抗战时期的经历还是激动万分,那铿锵有力的谈吐让我们领略到他当年的英雄气概。
                  宋宝珠--默默无闻支援前线
   宋宝珠是济宁泗水人,而今已是83岁高龄。1943年,宋宝珠祖孙三代逃荒到沂蒙山区,乞讨为生。在他们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家兵工厂,生产武器弹药供应前线。年轻的他被八路军纪律严明、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1944年自愿参加八路军,在鲁中第三军分区兵工厂从事榴弹生产。由于战争时期党支部分散的缘故,直到1950年他才得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正常的兵工生产同时,还要积极防止日军对兵工厂进行突然袭击,所以宋宝珠和战友们日夜轮流看守,一旦发现敌情就立即隐藏工厂,并随大部队转移,安定后继续进行兵工生产。宋宝珠和他的战友们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始终不顾个人生命安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1946年,我军进行战略转移时,宋宝珠三次死里逃生。第一次是在鲁中第三军分区奉命撤到黄河以北时,在敌军紧追、我军部分被冲散的情况下,为掩护战友们及时转移,他最后一个登上撤离的船只,而这时敌军已到达岸边,他险些被敌军包围。后两次均是在老乡家中时遇到敌人的猛烈轰炸,炮弹炸开直径近五米的大坑、震塌了房屋,只有他幸免于难。现在回想起这一段段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险事,他仍旧心有余悸、唏嘘不已。
   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我军弹药奇缺,宋宝珠和他所在兵工厂负责后勤弹药补给工作。他和战友们不顾生命危险,穿过敌人的炮火往崮上运送枪支弹药、帮助转移伤员,虽然几次负伤、多次遇敌,但他从来没有下过“火线”,因此荣获军分区颁发的三等功军章。
   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祥和安乐的和平时期,宋宝珠始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跟党走、争先进、做模范,在峥嵘岁月里写下平凡而又光荣的篇章。那枚三等功的奖章记录着他的革命风采,那些付出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汗水和心血一样彰显了他作为一名老战士的高风亮节。
   “万万没有想到还会有今天!回头看看,那时候的确是苦,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太不容易了。党和国家没有忘了我们,我们有吃的、有穿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心里很感激!”宋宝珠感慨地说。
                  附表:我校获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的离退休干部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山东科大报社 本版责任编辑:王毓静 信箱:wyj524@126.com             【关闭窗口】

 

 

 

关闭当前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