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体 小字体
 
 
和谐校园建设需要沟通
□李曙光
  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各高等学校也都相应地提出建设和谐校园。在和谐校园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干群矛盾、师生矛盾并非出于制度原因或利益对立,而是由于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一些望风捕影的消息也会搅起风波。而我们的一些干部或是不习惯与管理对象平等沟通,或是反应迟钝,贻误时机,使一些“茶杯风波”激化升级。由此引发我们对校园内沟通体制和方法的一些思考。
  一、宣传思想工作就是沟通,管理要靠沟通
  学校宣传思想工作是干什么的?我认为在于提供一种价值尺度,确立一种政治方向,倡导一种人生追求,塑造一块学校品牌。这四条都是建立在一个共同基础上———人与人的沟通,沟通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那么,什么是沟通呢?沟通是人们进行思想或信息交流,以取得彼此了解、信任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活动,同时,沟通又是保证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协调一致的基础。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存过程,就是社会关系的沟通过程。一个单位也是一样。一切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以成员间的沟通及与外界的沟通为基础。中医理论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人生病是因为气血不通。一个组织内部紊乱,往往是因为对利益的认识不能沟通。作为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从管理的职能和具体活动看,其中充满了沟通。沟通是管理得以实施的主要手段、方法和工具。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要实现内部的有效管理,建设和谐校园,当然离不开沟通。
  二、沟通要讲平等
  要实现有效沟通,起码的条件是讲平等。人们交往的方式千变万化,无非是两个方向:上下和平等。极端的例子:老子对儿子、情侣对情侣。老子对儿子,可以压,可以打,可以罚;谈恋爱用这一套,对方就跑了。不少同志觉得与人沟通很难,找不到有效方法。其实,往往是没找准地位。你到底是训儿子还是谈恋爱?地位找准了,方法自然就有了。
 这里,我们看一下教育者和学生的沟通。师生沟通是否有效,既取决于教育者是否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也取决于大学生对教育者了解和信任的程度。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成为社会发展潮流的今天,不讲平等根本不可能与学生实现有效沟通。因为,不平等的交往不是自愿、真诚的交往,也无从谈起什么心灵的沟通。
 平等原则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创造一个有效的沟通管道和宽松的信息环境,管道畅通、信息环境宽松,师生发表的看法意见就多,内容就丰富;内容越丰富,越容易反映客观实际,接近真理,就越容易甄别是非对错。当然发表看法意见应该用文明的方式表达,不能骂人,最好少一点冷嘲热讽,要考虑别人的承受心理。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管理者可以通过话语共识建立起规则,这种规则也容易被大家所认同。所以民主宽松的言论环境有助于学校形成和谐向上的氛围。
  三、沟通要讲真话
 沟通既然要尊重对方,就不能欺骗,不能糊弄,要讲真话。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沟通的过程,本质是信息的交流。如果我们追求“双赢”的效果,就需要在信息共享的平台上,求同存异,避免出现误读。当然,讲真话也有时间、范围、对象等限制,但是起码对沟通对象讲的不应是假话。对共同追求的目标,不要提供假信息,要让对方明确自己的诚意、可以提供的条件,以推动对“双赢”的追求。古人云“大道无术”,沟通不要耍小聪明。
 在我们校园里,老师和学生都是全省全国过箩过筛选拔出来的,谁比谁傻?拿别人当傻瓜,自己就是傻瓜。更何况我们在学校这个共同的家园里,有着血肉相连的共同利益———学校的发展和声望影响我们共同的前途。学校臭了,对每一个人都没好处。所以有了矛盾,大家都要说真话。找准问题所在,解决了,才能维护发展我们的共同利益。
 四、沟通要讲政治
 我们讲沟通,是同志、朋友、师生之间的沟通,沟通的目的是建设和谐校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我们当然包括在其中)。沟通要讲道理,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谁有理就听谁的,怎样能反映事实、接近真理就怎样做。
 沟通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无论是和风细雨还是面红耳赤,沟通主体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维系沟通的高格调,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坚决维护。对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弱点和不健康倾向,当然需要切中要害的批评,但这种批评要基于爱护的立场和与人为善的态度,而不能高高在上,以势压人,以命令代替沟通,以主观意志代替制度,把自己摆到学生的对立面去。
 沟通又是智慧的交融,通过相互尊重,民主讨论,协商对话,启发和培养青年人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为他们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应该是社会主义大学对国家的贡献。想一想大学生活对青年的培养,不谈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终身起作用的突出有两条:一是学会了自我知识更新的方法,二是培养了和谐理性地与人沟通的习惯。
   五、沟通要讲艺术
 沟通双方位置找对了,自然有合适的沟通方法。沟通人人会做,但毕竟有得有失,有快有慢,办法也有高低之分。
 1、以人为本。我这里的意思是要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什么人需要我们关心?遇到困难、挫折、麻烦的人,需要得到帮助和同情的人。什么人需要我们理解?和我们的意见、习惯、做法不一致的人。黑格尔说,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人家的意见、习惯、做法自有其形成的原因,在特定的环境里,未必不正确。什么人需要我们尊重?职务、资历、条件不如我们的人,栽了跟头的人,有自卑心理的人。越是自卑的人自尊意识越强,越敏感,越是需要别人的尊重态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你关心他,理解他,尊重他,就搭设了沟通的桥梁。
   2、因势利导。首先要了解对象思想行为中的“势”,别戗着来。沟通的对象是多层次的。不同层次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思想状况、理解接受能力及对事物的认识态度等都不尽相同。每一个问题有其具体、实际的背景。打了盆说盆,打了碗说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先了解人家那些具体、实际的困难或问题,再决定自己的沟通方法。因势利导的落脚点是“导”。导是开导、辅导、指导、导向,不是训导。
   3、润物无声。沟通除了言语的方式,还有行为的方式,而行为往往能直指人心,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举例来说,解放军进上海,和上海老百姓第一个沟通就是不进民房睡马路。一句话不说,仁义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山东科技大学学生每年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这些老师的人格魅力就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高等学校中学高身正的好干部、好老师、好职工很多,他们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我们要学习他们,宣传他们。革命烈士赵一曼在写给儿子的遗书中说“你的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高校的领导干部尤其应该以赵一曼烈士的话经常鞭策自己,看看我们的“行”能不能为人师表。
 4、潜移默化。最高明的宣传是看不出来的宣传,最深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尺度的培养。多数校园管理措施,都有条件先下“毛毛雨”,在多数人价值认同的基础上顺水推舟。提前、反复、和缓,运用典型,多侧面长时期的观点渗透,应该成为高校管理者得心应手的沟通方法。非特殊情况,要避免“霸王硬上弓”。群众有意见,机关要主动反馈。只要我们干部有诚心、有爱心、有耐心,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干群之间、师生之间有什么不能沟通,和谐校园建设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
 
 
 
 
 
       本版责任编辑:田静 信箱:sdkdtj@126.com                  版权所有:山东科大报
科大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