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真奉,1982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煤田地质系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同年至1995年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147队先后任技术员、工区总支书记、队党委副书记、书记、队长等职。2001年获中国矿大工程硕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先后任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副局长、党委书记兼副局长,2003年10月至今任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局长。
王真奉在147队任书记、队长期间,正值煤田地质工作进行战略性转移,他带领广大职工深化改革,走向市场,为本队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第一勘探局任职期间,当时单位属国家地质事业单位,单位每年有稳定的财政拨款,基本能解决队伍生存问题。但是,王真奉通过对当时形势、政策的反复学习、钻研,他所感受到的是市场经济的风浪,已经向地质事业单位发起冲击。他常说,仅仅看到现在,想不到未来,必将后患无穷。
基于对市场竞争紧迫、严峻形势的深入分析,他主动承担起全局多种经营项目的开发工作。在一个多年吃惯了 “计划”饭、体制机制僵化、“等靠要”思想严重的事业单位,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并非易事。他为此东奔西走,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学政策、跑市场、搞调研,千方百计在诸多方案中进行反复比较、选优。
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的揣度、推敲、预测,承受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最后在147队建起稀工加工项目。稀土加工厂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最初的年产值数百万元发展到现在的数千万元,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逐步扩大,并成为单位的骨干多经企业。
在第一勘探局负责多种经营工作期间,他放手改革,大胆创新,冲破种种阻力,顶着阵阵说情风,着力于推进用人用工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使119、129两个队的机厂焕发了生机和活力,这两个厂由原来年创收二、三百万元,分别发展到目前的上千万元。在未调入水文局之前,他审时度势,在第一勘探局优化增量、尤其是盘活存量资产上,充分利用当地政策,抓住机遇,亲自运筹,适时将119队的传统机加工项目改造、扩展为电器制造公司,并在工业开发区建起占地40亩的新厂区,为保持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王真奉到水文局任局长后,不搞轰轰烈烈的施政演说,不作回肠荡气的变革动员,而是深入到现任干部、离退人员、基层单位、车间钻机之中,走门串户,扎扎实实地摸家底、搞调研。每到夜晚,他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深夜,他对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斟酌,节假日则再次深入干部职工家庭核对所掌握资料的真实性。在此期间,因工作忙碌身体有病他也顾不上诊治,动了外科手术后没进家门,就一头扎进办公室继续工作。经过仔细调研,他终于把准了水文局的脉搏,勾画出了整合发展的思路。他整合班子的力量,针对存在的症结组成了六个相关领导小组分头攻关,定工作内容、定目标、定期限,若达不到稳定预期目的必须讨个说法,通过发挥班子整体合力联合克服薄弱环节。
他每日每夜关注着工作的进展,对存在的问题则组织班子果断决策。同时率员北上南下,东进西访,利用本局在各大矿区的历史影响和拥有的人际关系资源,跑信息、抓地质项目。用他身边工作人员的话说,在此期间他没休过一个安静的节假日,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每月与家人团聚不了几天,为全局的改革发展在精心地运筹、策划。
经过他与班子的顽强拼搏,四处筹集了上千万元资金逐步填平了历史的经济积案;局机关精简机构和人员强力推进、新型的水文地质勘查公司正式挂牌按企业化运营;清收六千余万元的应收账款的奖惩机制及20余项内控制度建立完善并初见成效;发挥比较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及地勘主业装备改造计划加速实施;发挥水工环煤热等专业优势、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以市场为导向、走自主创新之路的经营理念得到扩展和完善;剥离企业办社会负担的物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稀有金属材料及地热空调、餐饮旅游等项目的改制、改造使结构性矛盾逐渐缓解。
能源的瓶颈效应,激发了市场的供求矛盾,尤其是煤矿生产的高位运行和探矿权的运作,使煤炭地勘单位飞速发展。作为煤炭地勘单位的水文地质队伍恰恰缺乏矿权运作,横向比较显得落伍了。他多次组织班子研讨对策,提出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利用水工环专业优势、主动探求市场切入点的实质性问题。
他主持确立了华盛公司的市场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路,提出了坚持建设高科技专业局的总体方向、建好5支水工环专业队伍、抓好6个工作着力点和侧重点的系统设想,提出了围绕13个重点煤矿区、19个规划区、4个危机矿山区进行环境(灾害)地质预测、评价和地质灾害治理的总体设想。他的思路在班子中达成共识并开始加快实施。同时,在引进大学生、培养硕士博士生和技校生、规范管理临时工、营造培育、引进、凝聚人才队伍方面,同步取得开拓性进展。
在一次全局处级以上干部会议上,他再次阐明了前瞻性的观点:观念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他在报刊上撰文指出:领导者不仅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同时必须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政绩观,政绩观必须以自己的无私、敬业和富有前瞻性的精神状态体现出来。
他到水文局任职两年多的时间,使全局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05年同2002年相比,预算外收入增长了15.2%;利润增长8.8倍,人均收入增长30%。对此,广大职工口服心服。大家认为,决策者宽阔的发展视野、超前的思维方式、全新的经营理念,必将把全局带向科学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