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体 小字体
 
 
我校志愿者的援非之旅
□本报记者信永华通讯员刘成业
  2006年11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宣布8项援非政策,赢得48国非洲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其中一项就是向非洲派遣志愿者。刘斌,当时正攻读我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有幸成为首批援非志愿者中的一员赴津巴布韦支教,并担任中国青年志愿者援非服务队团支部书记。
   在一年的津巴布韦志愿服务中,刘斌怀着对非洲人民的满腔热情,以坚韧不拔的勇气、踏实肯干的作风和知难而进的精神,树立了一名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到达津巴布韦,我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与津巴布韦政府进行了交接仪式后,刘斌便被分配到距离首都哈拉雷220公里外的奎奎市技术学院教授计算机。校方非常重视这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志愿者,不仅是因为刘斌来自神秘的东方国家,有着黄色的皮肤,更因为他带来了中国的文化、技术和中国人民的友谊。
   根据学校安排,刘斌每周4次课,课余每天去办公室帮助维护学校的网络和计算机,工作量是很大的。刘斌白天坐班,只得利用晚上的时间备课,工作持续到深夜成了家常便饭。让刘斌头痛的是,奎奎市每天都要停电四五个小时。有时候晚上停了电,刘斌打开所有的电灯开关,不脱衣服上床睡觉,不管半夜几点,只要一来电,他就立即起床跑去办公室备课。由于他教授的课程是计算机,所以停电的影响很大。刘斌根据情况适时调整上课内容,没电的时候他就给学生讲理论,有电就安排上机操作和演示。
   奎奎技术学院图书馆全部藏书不能摆满一个书架,这里的网络也很落后,速度奇慢,而且每天不定时地“掉线断网”,水平应该处于国内10到20年前的水平。学校只提供教学提纲,教学内容需要自己去准备。所以,为了准备教案,刘斌想方设法通过网络从中国师友那里获取资料,或者利用去首都哈拉雷的空闲,跑去书店和其他志愿者队友的高校图书馆搜集。网上传递资料虽是好办法,由于津巴布韦与国内有6小时的时差,为了能够接收到国内同学朋友们的电子资料,每次他都要晚上12点以后上网,加上网络速度奇慢,一个小文件都要传递几个小时。跑书店和其他志愿者队友的高校图书馆搜集也不容易,由于津巴布韦公共交通很落后,车辆少而且年久失修,队友大部分都在首都哈拉雷,所以到队友那里去要换三四次车才能到达,有时候等一天也不一定有车。面对困难,刘斌咬牙坚持了过来,并且获得了回报。由于他的课内容丰富、讲解生动,不仅受到了班上学生的欢迎,很多不是他班上的学生也都来听课。听过他课的老师,包括学校的穆布兹校长都对刘斌的课给予很高的评价。
   一次,学校安排一个塞维拉的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马瑞住到了刘斌的宿舍。这个培训机构是一个关于教育的公益性组织,他们会自愿拿出钱来承担津巴布韦的一些教育项目。马瑞得知刘斌是中国派来的志愿者,而且懂电脑,就希望刘斌能在周末和放假的时间里,帮助培训当地的村民和社会上的一些年轻人。得到学校的同意后,刘斌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基层的村庄和部落中进行科普宣传,放假的时候帮助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操作。学校距离培训地点很远,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刘斌总是步行几公里赶去。津巴布韦阳光非常强烈,在太阳底下走上十几分钟,脸被晒得火辣辣地痛,但刘斌把困难当成了历练,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很有意义:个人的一点努力就可以帮助许多当地人找到工作,就可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
   津巴布韦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出台了“限价政策”,导致国内物资非常短缺,不仅生活用品供应短缺,甚至水电的供应都成了问题,每天面临停水停电的问题,有时停水停电的事情还同时发生,往往是不但没水喝而且没饭吃,洗澡简直成了奢侈性的活动。由于营养跟不上,刘斌开始牙龈经常性出血。奎奎市蚊虫很多,毒性很大,一旦被咬,就会大面积地肿胀。为了对付蚊虫,刘斌晚上备课时,大热天把门窗关好,穿得严严实实地,就这样,刘斌还是无数次被蚊虫咬伤,留下了疤痕。刘斌的宿舍靠近一片树林,有一次,一条眼镜蛇闯入宿舍,刘斌用家里的东西扔它、用报纸点火熏它,僵持了一两个小时才将蛇赶走。现在想来,刘斌还有点后怕。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刘斌依然积极乐观、无怨无悔地工作着,他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里的学生对中国充满了好奇,每次下课,很多学生围着刘斌问这问那,一些没上过刘斌课的学生也跑到办公室来与他交流。一天,刘斌正在吃饭,一个叫“古梓”的学生前来与他交流。交流过程中,刘斌得知他想竞选学生会主席。由于刘斌在大学里担任过学生会的主席,所以特别仔细地向古梓讲解了目前中国高校学生会的机构、组织管理、运作模式。古梓从中国学生会这里进行了大胆借鉴,在竞选中用上了“中国方法”,使他最终从十几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为学生会主席。竞选成功后,古梓专程找到刘斌表示感谢,他紧紧握住刘斌的手说,“是你的帮助,也是中国的学生会给了我灵感,使我成功。”
   刘斌不仅把技术和知识传授给了非洲学生,还把爱心留给了非洲的学生。由于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当地人当月的工资到了下个月就不值钱了。一次,刘斌听说几个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要中途退学。掌握情况后,刘斌拿出自己的生活补助为他们代交了学费。在津巴布韦,药品是珍贵的、稀缺的资源,学生和他的同事生了病常常缺少药治,刘斌就拿出自己从国内带来的药品,分给他生病的学生和同事。离开非洲前,他将自己从国内买来的药品、一次性注射器、蚊帐等全部捐献给了学校。
   作为援非志愿服务队的团支书,刘斌不但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负责队上的一些工作,例如,与我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的联系,与津巴布韦政府青年部的联系,与当地中资机构和华商会的联系,还有队友之间的联系、沟通、协调等。由于表现突出,业务素质过硬,2007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访津巴布韦期间,刘斌作为唯一一名非外交工作人员,被大使馆抽调为首长联络员,他的工作再次得到首长和大使的一致肯定。
   刘斌在非洲待了整整一年,他班上的学生毕业了。刘斌欣喜地看到,自己班上25名学生,有两人被国家钢铁公司录用,两人被国家电厂录用,其他的21人也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
   刘斌圆满完成了援非任务,于近日回国。回顾一年的津巴布韦志愿服务生活,刘斌说他的收获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对非洲国家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二是以自己辛勤的工作,在津巴布韦传授了专业知识,传播了中国文化;三是收获了当地人民的友谊,受到奎奎技术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的爱戴。一年的非洲之旅,无论是对刘斌,还是对他教过的学生,都将是终生难忘的!
 
 
 
 
 
      本版责任编辑:高晓华 信箱:gxh@sdust.edu.cn               版权所有:山东科大报
科大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