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体 小字体
 
 
讲课比赛随感
文法学院教师曹丙燕
   2004年7月,我来到文法学院,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到现在已经3年半了,按照每学期平均有4个头的大学语文教学任务计算,我的大学语文课应该是上过28遍了。《郑伯克段于鄢》当然也已经上过28遍了,毫不夸张地说,全文我都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而且每次都能讲得收放自如,感觉甚好!但是自从准备参加讲课比赛以来,我第一次发现备好这堂课竟是如此之难!我的课件前前后后改了7次,讲稿改了不下10次,在同事和老教师面前试讲了5次。直到最后登上决赛讲台,我仍是感觉有些心虚。这些天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在困惑着我,大学语文到底要讲什么?大学语文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们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精华,从文学艺术到历史再到思想文化都涵盖了重要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我们到底要讲什么呢?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记载的是发生在公元前722年郑国的一场内战。郑伯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庄公,段是庄公的弟弟。郑庄公即位后,段在母亲姜氏的帮助下,蓄意夺权,终于导致“郑伯克段于鄢”这场战争的爆发。这个历史故事离现在已经过去两千七百多年了,我们的社会、历史、文化、语言、生活都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古代故事讲给今天的年轻学子听呢?我要让他们从中知道什么呢?具体到这次讲课比赛,我到底要在30分钟里讲清什么问题呢?我的思路大体经过了3次大的调整:第一次:先讲人物形象,再讲艺术特色,再提出古今对郑庄公的不同评价。第二次:先讲人物形象,再讲思想倾向,再提出古今对郑庄公的不同评价。第三次:只讲一个内容,就是人物分析。
   对于人物分析问题要从3个方面展开,首先讲本文的矛盾冲突,郑庄公和弟弟段的矛盾是什么,因何而起,又如何步步激化,终于导致“郑伯克段于鄢”这场战争的爆发,战后郑庄公为什么先流放姜氏又要去“黄泉见母”。然后根据每个人物在整个矛盾冲突中的表现总结他们的性格特征,并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把郑庄公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刻画成了一个完全反面的形象。由此再提出现代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对郑庄公的正面评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去评价历史人物,如何去读书,尤其是读古代的书。
   我想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你教授了多少具体知识点,而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培养创新能力。我们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每门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我们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给学生什么才是最有效、最有价值的呢?这大概就应了庄子的那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我们应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呢?王素玉副处长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每节课都应该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我想这里的“树木”就是每节课要讲的重点内容,由树木到森林就是引导学生由重要的知识“点”向知识“面”扩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我们的前辈常常教育我们,课堂信息量一定要丰富。我想这里的“丰富”也不是说内容越多越好,而是要把重点的内容讲透、讲深,让学生理解接受,并能引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自觉由点到面扩展知识。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人物形象是一个核心。这场战争是由郑庄公与共叔段、姜氏的矛盾引发的;课文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生动刻画了郑庄公、共叔段等人物形象;作者的儒家立场也是通过人物形象来传达的。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就是人物形象分析,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如何评价郑庄公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左传》站在儒家立场上,从伦理道德出发,把郑庄公刻画成了一个完全反面的形象。今天的读者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认为郑庄公的所为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又为郑国的稳定、发展、强大作出了贡献,所以应该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历史人物。提出这两种观点要引导学生去做什么呢?第一,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尽信书不如无书”,尤其是读古书,我们要学会理性阅读。第二,让大家看到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转变。在儒家思想作为正统的古代,把人物的“道德”评价推向了极致,取代政治评价和历史评价,成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这是一种“泛道德”的做法。而现代的读者打破了“泛道德”的评价标准,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去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更客观、更公正。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并没有完全否定道德评价,我们还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历史人物。把对郑庄公的评价作为难点,是因为它是实现从“树木”到“森林”的知识扩展、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突破点。
   在备课讲课过程中,明确重点、难点,是很常规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也是备好讲好一堂课的关键问题,是值得思索的问题。努力的收获不在于比赛的30分钟,更不在于宣布成绩的一刹那,而在于反复思考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逐渐明确怎么才能上好一堂课!让每堂课都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是我这次讲课比赛的最深体会与最大收获。
(注:本文作者为校第十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本版责任编辑:高晓华 信箱:gxh@sdust.edu.cn               版权所有:山东科大报
科大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