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一年级到取得硕士学位,张培森在山东科技大学已度过了7年的美好光阴。在这一段重要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掌握了服务社会的知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同时也爱上了高校这一传承知识的殿堂和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
2008年5月,张培森获得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山东科技大学,做了一名高校教师。他说:“高校承载的都是拥有金子般年华的热血青年,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理想之火和生命之火,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师神圣而又光荣的职责。我热爱教师工作,我要用爱心和真诚去温暖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和坦诚去开启学生的心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用心教学
如今对于教学工作早已驾轻就熟的张培森,回想起第一次登上讲台时的情景,依然唏嘘不已。也正是从那时起,张培森暗暗勉励自己一定要向老教师谦恭认真地学习,用心备好每一堂课,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张培森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爱的艺术。”他满怀深情地说:“学生就像老师的孩子,有的好学,有的淘气,要想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校有差异,学生无好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要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用满腔的热情去启迪人生,用春雨润物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获得渊博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张培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用功教学,做一名称职的教师;用心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这是我一生的教学目标。”张培森如是说。虽然“二用理论”看似平常甚至近乎空洞,但张培森却在这条路上始终如一地追求着、实践着。
作为一名教师,将课堂教学做到引人入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如果课堂教学做得不好,索然寡味、催人入睡,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于每一堂课,张培森都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因为他知道教师的本职就在于上好每一堂课,向课堂要质量。为此,张培森经常跟着有经验的老教师听课,然后再认真揣摩、演练,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因为课前他都会查阅大量资料,所以在图书馆、资料室常常可以看见张培森手不释卷的身影。几个学期下来,张培森所查阅、积累、形成教案的文字总量远远超出课本的厚度。一个学生感慨地说:“张老师的教案内容之丰富,可以出成一本书了。”正是缘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再辅以老教师的关心指导,张培森打下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2008年资环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张培森获得了一等奖。在第九届山东科技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中,张培森被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张培森也正是在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真正领悟了陶行知老先生“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的道理。
真诚育人
讲课是一门艺术,讲好课更是中青年教师必须练就的教学基本功。张培森虽然初为人师,却深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张培森有一套独到的见解,那就是———善导善察,不拘一格。
所谓善导,就是启发诱导,遵循“举一反三”、“导而弗牵”的教学原则。张培森认为应该着力于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在教学时,要一环扣一环,首先应激发学生行为动机,使其乐于去做。其次提出行为要求,使其知道做什么。接着指导行为方式,使其知道怎样去做,最后是鼓励行为实践。
所谓善察,就是教师还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张培森为了熟悉学生,利用人人网、QQ空间、Email和飞信等渠道,广泛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或者通过课代表、个别交谈、抽查学生笔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及个性特点等,同时注重利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张培森特别重视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上下工夫,他认为只有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才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才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在教学中,张培森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实施启发式教学。“他总能把力学研究的新成果融入到课堂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张培森的学生如此评价他们的老师。
教学之余,张培森还注重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研究教育专家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有针对性地找学生谈话,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制定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在学生的心目中,张培森不仅是一名好教师,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好兄长。
辛勤耕耘
谈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张培森更是胸有成竹。他说,好的传统不仅要继承发扬,更要推陈出新。教学方法不能简单模式化,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张培森发挥自己长于思辨、归纳的优势,针对不同课程,采用不拘一格的方式,将每一堂课的知识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在快乐中培养兴趣,在学习中收获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张培森正是沿着这条上下求索的教学研究之路,不断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努力探索着教育教学的真谛。
有人说敬业和奉献是一对孪生姐妹,奉献就是付出,张培森深有同感。每天早晨醒来就感觉像是一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总也有忙不完的事。备课、指导学生实习、组织教学情况分析、收集学科研究的最新信息、与学生交流思想、开展科学研究等,张培森的日程总是满满的……近年来,张培森在注重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科学研究,力求使研究过程服务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为教学与实践提供滋养。他先后主持与参加了纵向和横向项目20余项,主持了“中国博士后基金”、“春蕾计划”等多项课题,在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学报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或ISTP等收录。2009年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在教书育人的路上,张培森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广泛认可。面对过往的成绩,他谦虚地说:“年轻人就应该勇挑重担,敢于拼搏,激情挥洒。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我要做一个怀揣梦想,不断前行的人。”张培森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心中还有梦,只要不断地学习进取、去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未来就一定能够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