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中秋节我不回家了。”
“在学校有事?能回来就回来吧,别舍不得那点路费。你妈想你了,别忘了多穿点衣服,天冷了,过几天再给你打点钱……”
通过随机采访,记者发现多数大学生与家长都有过这样或者类似的对话。今年中秋节,一部分学生在与同学的聚餐中或是在旅游的路上度过,父母则在相对无语中度过团圆佳节。越来越多“三口之家”随着孩子的“单飞”逐渐成为“空巢”家庭。
传统意义上的 “空巢家庭”多指 “老年空巢”,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求学和工作期的到来,相当一部分中年夫妻提前进入“空巢期”,以往出现在老年人群的“空巢现象”正呈现中年化趋势,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年空巢”。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里,“中年空巢”现象尤为突出。
记者通过了解在读学生现实状况、走访附近中学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了 “中年空巢”现象,努力发掘其产生背景和社会影响,积极探求解决办法……
“离巢”子女:父母越来越孤单
龙应台曾写道:“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挡风遮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在外地的游子,眷恋着父母这所“旧房子”带来的一切———包容和温暖,他们如此地爱这栋“房子”,但爱并不是认识,也不是了解。
刘菲,信电学院2009级学生,家在济南。小刘告诉记者,“中年空巢”这个词语用在自己父母身上,最合适不过了。据小刘介绍,自从她离家后,父母的生活突然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心理好像失衡了,感到不适应,感觉家突然空了,心好像一下子也空了,不知道干点什么好。在家里,小刘的房间、甚至放在床头的书,爸妈都不乱动,说是那样感觉像是孩子还在家里似的。这对中年夫妻,在小刘不在家的日子里,习惯于把她一次次地想起,把思念一遍一遍地温习。
天空中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总会有线的牵绊,这种不能割舍的关系就像家长对孩子的思念,无论孩子身在何方,父母的牵挂从不曾缺失。
每次小刘回家,父母总能弄出一大桌子菜,给她准备许多的水果、零食,还有衣服鞋子,父母会和她聊一些家常,领着她去逛这逛那,热热闹闹,十分温馨。但小刘不在家的日子里,父母成了“空巢夫妻”,他们会一直很安静,有一些失落,节约而简单,说话不多发呆不少,他们的生活远没有孩子在家时的丰富多彩,他们俩一盘菜可以吃很多天……资环学院2010级的金国强,来自甘肃的一个农村家庭。小金有个姐姐,同样在外地上学,很少回家。小金的父母在他的姐姐离家前,很少带手机,一个月打不了几次。姐姐和他离家后,父母却一直带着手机,生怕错过了两个孩子的信息。小金告诉记者:“爸妈不仅天天带着手机,现在还学着上网,想我的时候就提前联系我,到网吧和我视频聊天。”小金知道,对不了解电脑的父母来说,到网吧去学上网,甚至学习打字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聊一次天,父母要用上一整天的功夫。“有时候回家,总是和妈妈吵两句,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但每次想想,都很后悔,其实我很爱他们”,小金这样告诉记者。
“我妈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经常给我发短信,说青岛的天气,只要是刮风下雨的,肯定会给我打电话,让我多穿点衣服,晚上盖好被子,我基本上不用看天气预报了……”小金告诉记者:“我知道,他们身边没有人陪着,他们担心我,想我。”
“空巢”家长:一切为了孩子
记者在青岛开发区致远中学发现,每到饭点,门外总有一些家长为孩子送饭。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前来给孩子送饭的家长。陈先生是一位司机,平时在家的时间本来就很少,女儿正上高三,处于高考的紧要关头,职业的特殊性和学习的紧迫性让父女俩相聚的机会少之又少。记者发现陈先生带了满满一袋子的东西,当被问及袋子里的东西时,陈先生毫不犹豫打开了袋子对记者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一些孩子平时喜欢吃的水果和一些零食。哦,还有一些感冒药,天气转凉了,怕孩子不习惯,就准备了一点预防感冒的药……”致远中学是封闭式管理,陈先生和女儿只能隔着学校栅栏交谈,陈先生嘘寒问暖,事无巨细:“身体状况怎么样?学习固然重要,但也要好好吃饭,别把身体累坏了”、“上课认真听讲,要听从老师的指导……”陈先生告诉记者:“其实孩子不在身边,经常会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乐趣,还时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和落寞,我还是很想孩子的。”
“孩子暑假前用的茶具,他爸爸一直不让收起来,说放在那感觉孩子就在身边似的,孩子的爸爸每天都要擦一遍茶具”,我校2007级某一学生家长说:“只要孩子有出息,过的好,我们心里就踏实了,我们过得怎么样也就不重要了。”
很多的家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善于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但在他们心里,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自己的孩子,期盼着孩子能够回到身边。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刚刚进入不惑之年,正值事业发展期,在职场上打拼,劳累又疲倦,特别是回到空落落的家里的时候,孤独的感觉更是不经意涌上心头。孩子放假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期盼,一家三口吃个团圆饭,听孩子撒撒娇,说说学校的里面的事情,对家长们来说是多么的幸福。但是,在采访中,尽管他们有对子女的思念和挂念,但是当他们谈到孩子的未来时,却都是异口同声:“孩子有出息就好,做父母的就是盼着孩子能长大成才。”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该行动起来了
“中年空巢”现象在高校已经十分普遍,其中以大一、大二学生的家长最为明显。这些独生子女离家时父母的年龄多在40至55岁之间,事业上稳定,之前的生活重心多数放在子女身上,其中很多母亲更是“一切围着孩子转”的全职妈妈;在子女离开家的前两年,大部分父母都会有一定的心理变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通讯联系方面,平均两天,父母和子女就会通一次电话,时长在半小时左右,而电话内容多为子女的近况。
“爸妈陪我来校报到,经常打电话问我军训苦不苦、分班的情况,想想在家有时为些小事和妈妈争吵,心里真不是滋味,平时和爸妈沟通的太少了,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感受”,测绘学院2010级新生白世泉告诉记者。“在家的时候经常听妈妈的唠叨,心里还很烦,现在多想再听听,和他们交流的太少了,心里挺愧疚的”,我校信电学院2010级新生韩泽峰告诉记者。
在以80后、90后为主导的求学时代,大学生在张扬自己的个性的时候,常常忽略了父母的感受,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大学生应该在追求自己理想的同时,多给父母一些关怀,有一句话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妈妈,国庆节不回家了,我在学校忙着复习,离考研越来越近了,得抓紧了。家里还好吗?照顾好自己,我这边很好,您放心吧,爸爸呢,我跟他说会话,我想你们了……”资环学院工程力学2007级的尚春方这样告诉记者:“最近一直忙着考研,暑假没回家,中秋节没回家,国庆节又不能回家了,多想陪陪他们,想他们的时候就打个电话,有时觉得很惭愧。”
有这样一道残酷的数学题,说是如果妈妈现在40岁,还能活60年,我们每半年回家看她一次的话,这样,我们和妈妈就只有120次见面的机会了。长大了,父母老了;独立了,父母成“老小孩”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我们还能掌握自己时间的时候,多打个电话,多回家看看,多出点成绩,不要让我们的父母寂寞得太久。
(王硕、贾娜娜、胡廷禄为本文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