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体 小字体
 
 

担当作为 狠抓落实 为建设工科主导
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山东科技大学五届四次教代会上的报告

□ 校长 姚庆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校内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胜利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确立党委领导核心
   2018年,学校党委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理论武装、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成功召开第三次党代会,牢固确立党委领导核心,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彰显,党委凝聚力、号召力显著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劲头显著高涨,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开展。

  (二)完善顶层设计,凝聚师生人心
   2018年,学校党委历时近10个月,总结学校近70年的发展历史,广泛征求全校干部职工意见,面向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立足学校优势,对学校未来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并通过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下来。
   这一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确定了一个奋斗目标: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明确了“两个定位”:一是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二是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优化布局,完善条件。到2020年,确立省内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领先地位。第二步,固本拓新,提升内涵。到2025年,建成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高校百强。第三步,强特扩优,创新开放,全面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到2035年,即学校建校85周年前后,学校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大学800强。明确了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八项任务”:坚持目标引领,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强基筑峰,大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坚持增量提质,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坚持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扩大开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坚持文化引领,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坚持拓展完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提出了今后五年着重建设的“十大工程”:一流本科固本工程、学科筑峰工程、一流人才强校工程、科技创新攀登工程、双服务提质工程、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管理创新工程、一流设施建设工程、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三)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汇聚办学智力
   1.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实施“山海英才工程”,分别在澳大利亚、日本建立海外引才工作站。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与管理办法。2018年引育国家级人才(团队)10人(个)、省部级人才14人次。与3位国家级人才达成引进意向。
   2.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实施“菁英计划”,培育青年教师快速成长,2人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人获2017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6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获得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人入选“国家优青”。
   3.增量提质优化教师队伍。从“量”的补充和“质”的提升两个方面,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完成2017年岗位补缺聘任工作,聘任专业技术岗位576人。选派国(境)外访学24人,国内访学10人;选派38名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全年招聘博士以上教师183人。聘任产业教授96人。学校获“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2-2017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中,学校位列全国高校26位、省属高校第一位。

  (四)深化校内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1.学校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主动适应“双一流”建设需要,推进泰山科技学院转设工作。不断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健全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运行体系。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会议制度,科学规范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支持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和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等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加强理事会建设,健全理事会制度,发挥理事会职能。成立行业、区域校友会及澳大利亚海外校友会,推进山东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建设。完成2批“一次办好”改革,对干部外出、公务接待、财务报销、印章使用、公文行文等58个审批事项作出优化调整,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2.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调整专业布局,8个本科专业停止招生,新申报5个本科专业。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3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建设。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构建“五导五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学校获评“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励498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396项。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3个学生创新团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科技园,新增2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友扶持项目,15个项目注册公司。学生授权专利886件,研究生和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03篇,其中SCI、CSSCI论文308篇。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狠抓学团工作队伍建设和学生就业工作,就业率为96.68%,其中研究生98.67%、本科生96.28%。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30.75%。学校被评为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
   3.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不断加强。新增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学位类别,先后调整5个硕士学位点和硕士授权领域。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学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工程学学科ESI排名较年初提高219个位次,数学学科新增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在软科全国大学综合排名中跃升74个位次。全年科研立项899项,立项经费2.1亿元。全校发表SCI、SSCI论文1658篇,CSSCI论文118篇,高被引和热点论文分别为161篇、41篇,实现大幅增长。获授权发明专利340余件。推进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验收。“音乐科技”重点实验室获批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获批山东省智能光电感知与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山东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4.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立足服务行业发展,制定实施《服务煤炭行业行动计划(2018-2028年)》。立足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制定实施《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立足服务青岛发展,制定实施《服务青岛行动计划(2018-2020年)》。深化政校企合作。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大数据学院,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建设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与青岛西海岸等市、县、区建立合作关系,与中煤科工、山东省国土测绘院、澳柯玛、双星、海湾集团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以项目为抓手确保协议落实落地。完成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任务,接收长江师范学院2批共7名干部到校挂职,58名学生来校共同培养。
   5.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申报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签署校际合作协议11项。与德国安斯巴赫应用技术大学、中德生态园探索联合举办国际合作实训基地。在蒙古科技大学设立我校首个海外研究机构——中蒙矿产绿色智能开发国际研究中心。举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获国家外专局批准设立“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培育)。获批国际杰青1人,聘请外籍教师33人。招收留学生224人,其中研究生46人。做好港澳台工作,与台湾海洋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中兴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签署交流合作协议。成功举办2018海峡两岸法学院长教育论坛。全年教师出国(境)165人次,同比增长20%,学生出国(境)访学150人次。
   6.科大文化建设成果突出。推进科大文化建设,总结和凝练科大精神、科大传统、教风、学风并发布。推出《筑梦新征程》《科大之光》《科大故事②》等具有科大特色的文化产品,“初心传承工程”被评为2018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创新重点项目。加大校园文化宣传,发挥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优势,获“山东教育新闻MCN机构优秀新媒体团队”奖,学校被山东互联网传媒集团评为“2018年度山东最具影响力高校政务新媒体”和“2018年度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
   7.校园民生不断改善。落实校园民生实事,努力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泰安校区完成西校园门前凤凰路改造,借助擂鼓石大街开通提升校园品质。在全省高校率先落实职工节日福利最高标准。投入14万元维修改造职工活动室20个,各级工会组织职工活动197场次。2018年4月,全校统一加入青岛市职工医疗保险。积极推进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作。落实2018年国家调资政策,在职人员人均月增645元,退休人员人均月增331元,离休人员人均月增666元。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广大教职工的团结拼搏和努力奋斗。在此,向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向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全体教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学校还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党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特别是任廷琦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给学校改革发展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二是人才队伍急需提质增量,尤其是高水平人才不足,学校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三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教职工创造活力不足;四是政治生态不够健康,教职工心气不够顺畅,重塑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任务还很艰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务必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二、2019年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9年是贯彻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化综合改革的攻坚之年,是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之年,是实现学校第一步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开放为基本路径,以党建为根本保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百年强校宏伟目标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和思路,是我校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纲领和总指南。在深化改革、推进事业开展、配置资源、制定政策、出台方案等工作中,都要坚持和遵循这一目标和思路。2019年,全校上下要以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二三八十”的目标思路为统领和指南,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谋好篇,布好局、起好步,并以此作为评价各项工作的依据、原则、标准。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落实“一二三八十”目标任务提供保障
   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贯彻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和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引导全校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担当、干事创业,狠抓落实、敢为人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障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二)坚持目标引领,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1.完善事业发展规划。根据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开展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期检查并对部分指标进行调整,制定学校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
   2.强化特色发展。主动对接能源行业发展需求,对接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行业特色,厚植区域特色,紧紧围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经略海洋、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培育新学科,打造新优势,充分发挥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和创新引领作用。
   3.推动校区错位发展。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办学类型为补充,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实现各校区错位发展。青岛校区着力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突出工科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海洋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打造新特色,发挥引领作用。泰安校区在稳步推进泰山科技学院转设工作的同时,着力建设系列科研平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努力打造服务煤炭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基地。济南校区突出国际化办学、校企合作办学特色,拓展合作交流渠道,提升合作办学质量,努力打造学校国际化办学、校企合作办学品牌。

  (三)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构建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建立各方支持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思想政治理论重点课程“三重点”建设,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召开全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一流本科固本工程”,落实“四个回归”。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课堂革命”。建设创新创业学院,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加强素质教育,打造人文、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学生素质教育公共平台。召开第21次教学工作会议。办好继续教育,建设开放大学体系。
   3.加强教学建设与管理。以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力争建设3~5个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点。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确保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3个专业通过认证。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启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力争获批省级以上精品课程6~10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构建国家、省(部)、校三级教材体系,建设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3~5部。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规范教学秩序,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标准,独立设置质量监督机构。强化学风、教风建设,构建良好学风教风。
   4.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质量提升计划,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产教协同育人,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互联网+教育培训”,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力争增加招生计划100人,扩大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招生试点及“本硕博连读”招生。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规范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管理。

  (四)坚持强基筑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1.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制定实施《本科专业建设规划(2019-2023)》,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统筹优化三地校区学科专业布局和院系设置。
   2.实施“学科筑峰工程”。制定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意见,努力打造“高原”学科群和“高峰”学科。完善绩效管理、滚动发展的运行机制。完成5个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和4个学校一流培育学科年度建设任务,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在省绩效考核中达到优秀水平。着力推进ESI学科建设,确保工程学、数学稳定在ESI前1%且排名持续提升,力争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进入ESI前1%。
   3.拓展新兴学科领域。依托工科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建设好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大力发展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环境等学科专业。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加强学科融合,建立跨院系学科建设协调机制,构建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学科体系。

  (五)加快增量提质,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1.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实施“一流人才强校工程”,全面实施“山海英才工程”,新建海外引才工作站2~3个,力争引进国家级人才(团队)不少于4人(个),省部级人才(团队)不少于5人(个),遴选20名在校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制定实施“院士培育计划”。落实“双百引智计划”,引进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博士不少于40人,引进具有工程和实践背景博士不少于40人。提高教师队伍高学历、高职称、海外经历、工程和实践背景人员比重,确保新增各类人才不少于200人。筹备召开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
   2.培育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全面实施“菁英计划”,遴选50名左右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培育出省部级以上人才(团队)不少于5人(个)。出台青年教师访学进修、挂职锻炼支持政策,选派20名以上青年教师赴海外访学,选派35名以上青年教师赴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高博士后招收数量和培养水平。

  (六)坚持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
   1.实施“科技创新攀登工程”。改革科研体制机制,依托学科优势,对接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组建成立新能源研究院、泰安市岩土工程研究院、泰山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专门科研机构,建立专职科研队伍,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绩效评价制度,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构建灵活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重点做好矿山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省部会商推进工作,发挥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省市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实施“基础研究倍增计划”,鼓励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年度科研经费总量达到2.6亿,获得包括国家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120项以上。做好山东省高校“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培育项目、“四大技术”攻关重点研发项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项项目等申报工作,并力争有所突破。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行业或区域特色的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重点做好国家科技奖申报工作,争取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项。落实国家、省市政策,做好“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建设工作,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加强新时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创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力争完成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15项、科技成果发布60项、技术合同审核认定额突破3亿元。加强学报建设,突出办刊特色,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
   2.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施“双服务提质工程”。积极对接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政产学研合作。全面推进落实《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服务煤炭行业行动计划》和《服务青岛行动计划》,制定实施《服务海洋强省行动方案》。强化科技融合,争取与中科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办好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推进省部共建,加强校地、校企、校际交流合作,力争在融入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方面实现突破。

  (七)坚持扩大开放,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1.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实施“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牢固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氛围,大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化竞争意识。力争成功申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探索在境外创办教学和研究机构。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推动双语专业和双语课程建设,在10个专业开设30门双语课程,建设20门全英文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到海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
   2.扩大学生交流规模。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制定本科生国(境)外访学激励政策,选派200名以上学生赴国(境)外学习、实习。扩大留学生培养规模,优化生源结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招生工作站,扩大亚洲、中东欧留学生招生,在校留学生数量达到550人以上。
   3.建设国际化教师队伍。创建国家级引智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筹建申报“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扩大专业外籍教师规模,年内外籍专家聘用不少于100人。出台激励政策,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教师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和研究参与度。

  (八)坚持文化引领,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1.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制定学校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初心传承工程”,启动《科大故事③》采编工作,开展学校文化用品设计开发。启动笔架山等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积极打造以档案馆、校史馆等为核心的物质文化载体。围绕庆祝建国70周年,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启动民族乐团建设,建设天齐合唱团等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学校文化品牌社会影响力。
   2.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好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以及理事会、校友会在办学治校中的重要作用。
   3.深化校内综合改革。实施“管理创新工程”。优化院系设置,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激发学院办学活力。着力推进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三定”方案,规范机构岗位设置和职责划分。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推进资产改革,深化后勤改革,有序推进校办产业改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审计体系,强化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与评价职能。
   4.不断改善校园民生。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维护师生权益,保障师生权利。办好2019年校园民生实事,完成人才公寓建设并投入使用,完善医保工作制度,推进养老保险改革,完善特殊群体和经济困难师生救助体系,逐步增加教职工收入,不断改善师生学习生活条件。推进离退休工作转型发展,建立完善“双重归属”制度,召开第五次离退休工作会议。加强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九)坚持拓展完善,提高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1.完善基本办学条件。实施“一流设施建设工程”,完善三地校区整体规划,推进校园配套设施改造升级。
   2.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三地校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同质提升。建成融合教务、财务、资产、科研、人事、学团、党政办公等各项管理业务的电子校务平台。提高校园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水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全面做好学校2019年各项工作,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山东科技大学的发展是全校教职工共同的使命和责任,让我们以本次“双代会”为起点,按照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以时不我待的激情、奋进拼搏的姿态、求真务实的作风、无私奉献的情怀,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全面完成2019年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本版责任编辑:韩洪烁 信箱:fukan999@126.com                版权所有:山东科大报
科大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