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2020年7月29日,国家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山东科技大学历史上第一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把握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总结回顾“十三五”时期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查找不足和短板;研究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举措,聚焦内涵建设,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十三五”时期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与回顾
1979年山东科技大学(时名山东矿业学院)招收了第一届2名硕士生;在新中国学位制度颁布后,1981年11月,学校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1995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工程硕士授权单位;201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6年3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2020年学校进入山东省“冲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3个学科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学科。
回首留下的足迹,在一代代山科人的不懈努力奋斗、不断改革创新下,学校的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不平凡历程。40多年来,学校共授予博士、硕士学位26000余人,为国家建设、科技进步和能源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学校研究生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发展目标,秉承“高质量培养、高水平创新、高层次育人”的教育理念,深化改革、强化建设,逐步形成了规模结构进一步合理、培养特色进一步凸显、质量保障进一步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国家战略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一,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党建工作。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实行“学校主导、学院主管、导师主责”的管理机制,选优配齐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出台《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建设方案》,积极探索研究生党建工作新模式。通过开展“开学第一课”、党员积极分子培训班、毕业生党员“七个一”系列活动,规范“三会一课”学习制度,夯实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党建育人实效显著提升。在首批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双创活动中,2016级博士研究生崔蓝月入选“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山东省省属高校仅2人获此殊荣。测绘学院硕士毕业生张德成的典型事迹,荣登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专题节目《榜样3》。
积极创新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全力打造“创新育人、资助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五大思政工程。成立“初心使命”研究生理论小组,积极开展宣讲活动,组织“红色五月”爱国主题宣讲活动、“同心战疫 研续芳华”研究生云毕业晚会等系列活动,以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和精神感召力,突出对研究生的信念导向、价值引领、精神鼓舞和素养提升。新冠疫情防控期间,2018级艺术硕士孙国栋为歌颂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天使创作的歌曲《看不见你的脸》在主流媒体广为传播,并被“学习强国”专门报道。积极推进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邀请宋振骐、钱七虎、陈颙、李德仁、李培根等知名院士为在校研究生分享科学研究和人生体会,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群体组织建设,2020年召开首届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代表大会。充分发挥融媒体宣传引导作用,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第二,双一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十三五”以来,学校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大力实施学科筑峰工程,全力推动学科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科建设内涵显著提高。2020年,学校进入山东省“冲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为山东省高峰学科,矿业工程、机械工程学科获批为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5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和2个在青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重点学科。工程学等6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综合实力、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学科评估工作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3个学科上榜,其中9个学科进入B类,进入B类及以上学科总数位居省属高校第2位,8个博士一级学科在山东省省属高校中均位列第一位。学校整体实力位列全国117位,工学整体实力位于全国第80位。
第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十三五”期间,新增列系统科学等3个博士一级学科和应用经济学等5个硕士一级学科,实现了理学门类博士学科和经济学门类硕士学科零的突破;新增列艺术等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自主撤销了9个学位授权点。学校目前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6个,可在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7大学科门类开展研究生培养。43个学位授权点全部通过国家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7个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
第四,招生规模取得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硕士招生规模由1800人增加到2879人,增幅60%;博士招生规模从91人增加到112人,增幅23%。在校双证研究生总规模从5471人增长为8333人,增幅52%。出台《本硕博连读研究生招生实施办法》《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办法》等文件,通过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本)硕博连读“贯通式”培养模式等方法,优化招生选拔机制,保证生源质量。
第五,导师队伍建设得到有效加强
完善导师管理制度体系。先后修订出台《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文件,规范导师“育德”和“育才”工作,落实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导师聘任与审核。导师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动态管理、结构优化的原则,采用竞争上岗、分类评聘、分类管理的动态管理模式,建立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与培养质量联动机制。十三五期间,学校共新增聘任博士生导师118人、硕士生导师573人,15人获第五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荣誉称号,获奖人数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第六,质量保证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学工作,持续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工作,大力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不断强化教学管理和教育督导,保证了研究生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学校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41门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42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43项省级教改项目入选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立项名单。
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校重视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获批2项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8个省级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与中科院海洋所、沈阳分院和中煤科工集团、山东能源集团、青岛港等数十家单位开展科教融合联合培养。
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拓宽渠道资助研究生赴国(境)外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十三五期间,共派出研究生264人赴国(境)外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等,18名研究生导师、25名博士研究生获批山东省博士研究生海外研修计划和导师海外访学计划项目资助。5年来,学校共招收国际留学研究生209名,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博士生25名,硕士研究生184名。
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修订出台《关于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暂行办法》《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管理办法》,构建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强化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分清压实各方责任,规范学位授予标准,把好研究生培养“出口关”。“十三五”期间,学校共授予博士学位263人、硕士学位9477人。
第七,奖助激励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学校积极构建由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新生奖学金、“三助一辅”岗位津贴等组成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涵盖了研究生“奖助勤贷补”五个方面。充分发挥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扶持作用,激励研究生潜心治学。“十三五”期间,共设置助研、助教、助管、兼职辅导员等岗位18451个。
第八,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共有25篇博士学位论文、83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108项成果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获奖数量均居省属高校前列。研究生已成为我校科研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科研贡献率显著提升。涌现出大量先进典型,机电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陈天祥在青岛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2017级硕士研究生曹昂获评第三届“青岛创客TOP榜”十大校园创客、山东省第四届“山东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称号。测绘学院曲萌等11名研究生先后两次参加了国家海洋科考专项调查任务,获得了丰硕的调查成果。同时在研究生参与的各项创新实践赛事中捷报频传,“挑战杯”国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获奖队伍里,总能看到科大研究生的风采。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学院扎实工作,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体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为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老师们、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与学校发展要求相比,与广大师生期盼相比,我校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不足和短板。
一是学科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需要进一步升级改造。学科发展门类相对单一,工科之外的学科门类学位点数量与质量均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工科特色优势有所弱化,没能紧密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二是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导师的岗位职责、责任主体需要进一步明确细化,导师终身制需要破解,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绩效评价制度需要健全,重知识传授、轻传道解惑的现象需要根本转变。三是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招生选拔的入口质量、分类培养的过程质量、学位授予的出口质量上还存在着短板和弱项,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短缺。四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仍然不高。在国际教师、国际学生、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数量及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国际交流程度等重要指标上,与一流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新时代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新方向新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的关键时期,未来“十四五”以及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加快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战略紧迫性。
这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明确要求。李克强总理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深刻揭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大格局,是我们做好下一步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并随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一系列文件,吹响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号角,实施了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产教融合建设行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提升行动、质量提升和管理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
为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2020年10月13日,山东省又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传达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李干杰批示要求。会议强调,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主动对接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攻坚行动”和“十强”产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育人质量管理,持续深化开放合作,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培养更多适应多领域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在这次会议上我校作了题为“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培养高层次应用创新人才”的典型发言。
三、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完善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体制机制,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要求,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加强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加大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力度,配齐建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遴选一批党政干部、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先进模范人物等建立“德育导师”队伍。持续推进研究生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开展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党员标兵”培育选评工作。选优配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实施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计划。开全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和职业教育,将科学精神、学术规范、伦理道德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
第二,坚持固本拓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教育水平
聚焦国家、行业和地方战略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按照“一二三八十”目标思路举措的要求,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支持,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前瞻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适度拓宽博士学科门类,培育新的学科发展方向,“补缺板、强短板、长长板”,提高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契合度、科学技术前沿的同步性。大力加强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区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以新一轮学位授权点审核增列和学位点合格评估为契机,积极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不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坚持量质齐升,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十四五”期间,在校双证研究生总规模突破10000人。完善以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指导办法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学位点评估、论文抽检、师德师风、招生考试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或事故的学院予以招生指标核减。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招生录取选拔机制,加大复试成绩所占权重,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学业表现,提高研究生入口质量。加大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力度,进一步扩大(本)硕博连读规模,吸引更多推免生生源。
第四,坚持内涵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不断引导和督促研究生提升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提高研究生对学校发展核心指标的贡献度。积极做好省级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创新计划项目的培育工作。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梳理、凝练特色,力争在全国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中有所突破。
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加强教材建设,实施研究生教材建设计划,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规划编写一批优秀研究生教材。
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压实学院主体责任和导师的第一责任。学院要完善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推进质量检查关口前移。完善分流机制,畅通分流渠道,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推动学院探索建立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公开等制度,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着力克服研究生评价、考核中的“五唯”倾向。改革学位论文评审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评审作用,有效利用第三方评审结果,将论文质量与资源配置挂钩。
第五,坚持融合育人,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健全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深化科教融合,通过系统科研训练,强化知识学习力、科研创新力和学术竞争力的培养,提升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强化产教融合,着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实践基地长效运行机制,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有机衔接。
第六,坚持守正创新,提升研究生导师综合能力
健全导师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责权协调统一机制。导师的首要职责是立德树人,要以“育德”和“育才”为着力点。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建立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优秀导师团队的激励机制,健全导师“负面清单”和惩戒机制。
细化导师分类管理,完善考核评价办法。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导师选聘条件,坚持一院一策,分层分类制定科学的导师选聘办法。推进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制,完善评聘分离的导师动态管理机制,打破“导师终身制”。
加强导师培训,提升导师指导能力与综合素养。全方位、多层次、分类别深化导师培训工作。完善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加强对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的考核,切实保障培训效果。
第七,坚持国际视野,加强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
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推进与国外高校的全方位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多元资助机制,加大研究生参加联合培养及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渠道和力度。推进研究生国际双向交流,探索国际团队联合指导和海外基地联合培养,完善互授联授学位机制。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管理体系,提升导师指导积极性,扩大来华留学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规模,保证学位授予的质量。
第八,坚持服务引领,提升研究生管理效能
健全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强化院部的管理主体责任和质量主体责任,配齐建强研究生教育专职管理队伍,加强管理干部岗位培训。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大对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在线课程建设、入学考试考务系统等投入力度,提升管理效能,以科学规范管理服务促进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教育已经迈入新时代,新时代充满新机遇新挑战,新时代呼唤新奋斗新作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机遇,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内涵建设,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