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计算机学会Petri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与早期发展
———我校在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 吴哲辉

(接上期)


   1990年,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会做出决议:把中国Petri网研究会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一个专业委员会,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Petri网专业委员会。Petri网研究会的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分别改任Petri网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即陆维明为Petri网专业委员会主任,袁崇义和我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Petri网研究会的理事改任Petri网专业委会委员。
   1993年8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Petri网学术年会上,Petri网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改选,袁崇义当选为专业委员会主任(那时袁崇义已从中科院调到北京大学),我和复旦大学的吴时霖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9年8月召开的第七次全国Petri网学术年会上,Petri网专业委员会又一次进行了改选,由我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的林闯、同济大学的蒋昌俊(蒋昌俊那时已从我校调到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的罗军舟担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陆维明、袁崇义、吴时霖等不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后,仍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在2005年8月召开的第十次全国Petri网学术年会上,Petri网专业委员会又进行了改选。由林闯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蒋昌俊和罗军舟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我不再担任专业委会主任,但仍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到2011年,Petri网专业委员会主任由蒋昌俊担任(其余详情我已不十分了解)。
   从1987年8月到2005年8月的18年间,我担任了中国计算机学会Petri网专业委员会(开始三年称Petri网研究会)的副主任12年,专业委员会主任6年(任专业委员会主任的6年间,我也被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这18年间,我参与组织了Petri网专业委员会的各种学术活动。作为Petri网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Petri网学术年会的承办单位,这18年间我校也在中国计算机学会Petri网专业委员会的各种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87年到2005年的18年间,共召开过10次全国学术年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逢单数年份召开)。其中我校承办过两次(1987年和1999年);西北大学承办过两次(1989年和1997年);东南大学(199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3年)、山西重型机械学院(2001年)、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和江苏大学(2005年)六所高校各承办过一次。这18年间,共召开过9次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不召开全国学术年会的年份召开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会议)。其中我校承办过两次(1992年和1994年);复旦大学承办过两次(1988年和1998年);中山大学(1990年)、北京大学(1996年)、桂林电子工业学院(2000年)、东南大学(2002年)和西华大学(2004年)各承办过一次。把全国学术年会和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合在一起统计的19次会议中,我校共承办了四次,其他单位最多承办过两次,如西北大学、东南大学和复旦大学。另有九个学校各承办过一次。这里有一个情况顺便介绍一下。1994年的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原本并非由我校承办的。1993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的全国Petri网学术年会上,吉林省某高校的参会者报名,由他们承办1994年的Petri网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根据他自己对其学校情况的介绍,专业委员会采纳了他的建议。然而,到1994年春,根据他本人留下的联系方式(电话及联系地址),专业委员会同他怎样也联系不上(后来听说他出国研修去了),这可急坏了1993年刚当选为专业委员会主任的袁崇义。在此情况下,袁崇义同吴时霖和我三人商量,改由我校承办这次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这次专业委员工作会上,不少委员提出:若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不管是全国学术年会还是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都改为我校来承办。我校因此被公认为保障Petri网专委会的各次会议不落空的“托底”单位。
   从1987年到2005年的十次全国Petri网学术年会中,我校都是参加人数最多的单位。王培良、许安国、蒋昌俊、赵义军几位老师和我是各次年会的“常客”。另外,每次年会我校都有研究生参加,少则三四位,多则七八位。同时,我校也是在各次年会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单位。除了参会的老师一般都在会上发表论文外,参会的研究生也发表论文。当时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年会不是在我校召开,则研究生只有提交论文并被录用才能去参加学术年会(这主要涉及差旅费的报销问题)。为了鼓励年轻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各次学术年会中,专业委员会决定进行优秀参会论文的评审工作。专门针对论文第一作者为研究生或青年教师的论文进行评审。我校也是被评上优秀参会论文最多的单位之一。
   除了组织学术年会以外,Petri网专业委员会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宣传。即向国内学者和学术界介绍Petri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在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以便有更多的人了解Petri网,参与Petri网的理论研究,或者把Petri网理论应用于所从事的科学技术中。
   中国Petri网研究会成立初期,考虑到当时国内大多数学者(包括中国Petri网研究会的会员)对Petri网的基本理论尚知之不多,而且当时获得国外(主要是指欧美)相关研究情况的信息渠道不十分畅通,研究会理事会决定办一份《Petri网内部通讯》,主要内容包括Petri网基本理论介绍,欧美在Petri网研究的最新动态,并转发一两篇代表最新动态的论文,有时也加上编者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Petri网内部通讯》每两个月出一期,由陆维明、袁崇义和我三人轮流编写。轮到负责编写那一期时,不仅要做《内部通讯》内容的组织和编排,还得负责复印,并根据会员的通讯地址分寄给每位会员。不仅花费了时间和精力,还要贴上复印费和邮寄费(研究会并不向会员收取会费)。后来,西安警官学校的一位教师(刘志中校)主动提出,为减轻我们三人的负担,《内部通讯》的复印工作和邮寄工作由他负责。我们三人只需把编排好的《内部通讯》样稿寄给他,复印和分发的事就由他来做了。《Petri网内部通讯》只持续办了两年多。后来,由于了解国外Petri网研究新动态的渠道比较畅通,内部通讯就停办了。
   如果说,《Petri网内部通讯》是面向研究会会员的,那么在《计算机世界》报上发表介绍Petri网理论及应用的通俗文章,则是面向社会的一种宣传方式。1987年8月,中国Petri网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Petri网学术年会召开后,我给《计算机世界》报写了一篇消息报道的同时,还附上了一篇介绍Petri网的基本理论及应用的通俗文章(约2000字),这篇文章在《计算机世界》报上登出后,引起了一些青年读者的兴趣。1989年在西北大学召开第二次全国Petri网学术年会时,增加了许多新面孔,其中增加的主要是年轻人。有几位新参加年会的人员对我说,他们就是在《计算机世界》报上看到我写的那篇文章后,才知道Petri网,并开始找资料学习Petri网理论的。这次来参加全国Petri网学术年会,就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并结交一些学友的。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文龙教授同《计算机世界》报的主编联系,由他负责组织一批Petri网专家同时从各个角度撰写介绍Petri网理论及应用的通俗文章,《计算机世界》报一次腾出两三个版面集中登载,一次组织七八篇。这样的集中介绍方式一共进行过三次,参加撰写通俗文章的有袁崇义、陆维明、杨文龙、吴时霖、林闯、罗军舟、蒋昌俊和我等。这种方式能够较全面地介绍Petri网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信息技术和各方面的应用,起到了更好的宣传作用。(未完待续)

  
 

 

 
 
 
 
 
       本版责任编辑:任波 信箱:skd995678@sdust.edu.cn                版权所有:山东科大报
科大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