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体 小字体
 
 


资源学院: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提升“就业育人”实效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就业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定位与使命——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面对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挑战,资源学院积极应对,以深化“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改革为基础,精心构建“就业育人”新体系,提升“就业育人”实效。

全员育人,协同发力促就业

  资源学院坚持全员育人理念,形成“领导班子、系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学生、家长、企业及校友”的合力格局。通过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本科生导师制》,明确任务分工,压实责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序进行。同时,通过举办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会、加强毕业生间帮扶、家校常态化沟通等举措,有效激发学生的就业意愿,提升就业质量。
   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学院工作重点,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明确任务分工,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构建全员“就业育人”体系,压实院领导班子、辅导员、系主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研究生导师的就业工作责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每周定时调度、反馈、协同、表彰或约谈,有条不紊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院为每名本科生配备了导师,导师们以思想引领为核心,以学业指导为基础,以考研就业为目标,进行思想、生活、学业、考研、就业等全方位指导,大学四年一以贯之,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举办优秀毕业生求职择业经验交流分享会,激发学生就业意愿,引导学生主动求职就业;加强毕业生间一对一帮扶,“先就业”带动“后就业”。定期与就业困难学生家长沟通,建立家校常态化沟通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就业教育过程。充分调动社会育人资源,聘任企业就业导师,加强就业过程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邀请优秀毕业生校友返校分享就业及职业发展经验。

全程育人,无缝衔接助成长

  学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实施《大学四年职业生涯阶梯导航工程》等措施,确保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都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与指导。此外,学院还注重将“就业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通过主题班会、讲座、优秀校友事迹宣传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择业观。
   实施就业关口前移,优化观念教育。开展大学四年职业生涯阶梯导航,实施复兴大讲堂思政引领工程,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团委联系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到就业关口前移。构建起“普遍指导、分类指导、个性指导”相结合,“课堂平台、实践平台、咨询平台”相支撑的分年级生涯规划指导体系,提升就业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教育效果。
   将“就业育人”工作渗透到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每学期辅导员与学生至少开展1次一对一谈心谈话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注重择业指导,并通过主题班会、讲座、优秀校友事迹宣传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择业观。

全方位育人,立体矩阵提效能

  资源学院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育人工作机制,打破各育人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快速对接与共享。通过建设线上思政平台、推进复兴大讲堂项目等举措,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就业育人”立体矩阵。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思政工作质量效率,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全面、高效的就业服务。
   院党委会定期召开一次就业工作推进会,听取就业工作专题汇报,研究部署、督促指导做好就业工作,辅导员、系主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全员参与,对毕业生考研调剂、就业工作台账动态管理、组织招聘会、推送岗位信息、个性化就业咨询与指导等工作各司其职、互相交流、有机联动。
   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立体化育人工作机制。学院做好课上与课下互补、校内与校外协同育人、线上线下合力工作,实现“三通”,即课堂课下贯通、线上线下联通、理论实践互通教育途径,推进全方位“就业育人”。建设好学院线上思政平台,搭建“一站式”教育空间模型。推进复兴大讲堂项目,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通过以上举措,有效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大场域的信息快速对接,从而形成全方位“就业育人”立体矩阵,提高思政工作质量效率。

成效显著,打造特色育人新模式

  资源学院近2届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年底去向落实率学校排名均名列前茅;其中本科生深造率超40%。这充分证明了学院“就业育人”体系改革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展望未来,资源学院将继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工作,以更加坚定的责任担当、更加科学的育人方案、更加高效的育人平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和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学院也将继续探索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提升“就业育人”实效,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资源学院党委/供稿)


 

校外参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本版责任编辑:信永华 信箱:sdkdb@sdust.edu.cn                版权所有:山东科大报
科大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