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体 小字体
 
 


坚持“三个聚焦” 推动“三全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近年来,地科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弘扬李四光精神和地质“三光荣”传统,坚持主体队伍、工作链条、要素平台“三个聚焦”,统筹治学教学各环节、教育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力量,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体系,营造“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的浓厚氛围,推动学院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一、聚焦团队主体,凝聚专业化的全员协同育人力量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地学时代新人”目标,不断强化思政工作队伍、提升专业思政教育能力、拓展思政团队外延,汇聚起蕴含地质专业特色、传承地学“工匠”精神的专业化、协同化工作队伍,为塑造思想上“红”、学业上“专”的新时代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队伍基础。
   (一)强化专业团队,推进专家育人。学院坚持推进“大思政”工作理念,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班主任配套制度建设,自2022年起为所有本科生班级聘任班主任,在研究生阶段落实辅导员+导师的双重思政辅导制度,从优秀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党员中选聘研究生和本科生兼职辅导员,定期开展思政专题学习和培训,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员覆盖的专业化核心育人团队。目前,学院共聘任班主任36名,研究生思政导师12名,选拔4名年轻党员教师、30余名学生党员担任兼职辅导员。三年来,学院已有1名本科生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1名本科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
   (二)打磨精品课程,优化课堂育人。学院历来重视思政课程质量建设,创造条件“走出去”,敞开大门“引进来”,通过选派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外出学习,邀请校内外教学名师、师德模范作课程思政专题报告等形式,全方位汲取营养,推动学院的思政课程质量明显提升。学院入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学院,1门课程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课程案例入选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三)创立校友品牌,深化协同育人。学院坚持发挥优秀校友力量参与思想教育,积极创办“我的学长学姐”讲堂,以先进校友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地质报国事业观。截至目前,“我的学长学姐”讲堂已举办12期,受邀人员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于学峰,地质青年科技奖——金锤奖获得者黄兴龙等。

  二、聚焦教育过程,构建整体化的全过程贯通育人链条

  学院坚持在人才培养中突出思政教育,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业教育、科研创新有机融合,抓住新生入学、寒暑期、毕业生离校等关键时期,构建全过程贯通的育人链条。
   (一)抓好入学阶段的“启蒙教育”。学院在新生入学起,通过设立网页专栏、微信公众号、展览、讲座、党团课等,积极宣传优秀校友毕业后献身地质事业、奉献青春年华的亲身经历和奋斗历程,鼓舞学生们地质报国的信心和决心,扣好学业教育的第一粒扣子,以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二)突出学习阶段的“实践教育”。积极打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多元实践成长平台,先后组建多支社会实践团队,打造一系列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品牌。近年来,学院依托地球科学馆平台,组织学生科普宣讲团队伍,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开展地质精神和地质科普宣讲,累计开展宣讲90余场;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一线,参与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了解产业一线的疑难问题;组织开展“黄河两岸是家乡”社会实践项目,开展“源头水质监督”“环保课堂”等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事迹受到《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
(三)探索科创阶段的“初心教育”。坚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组织育人作用,努力在科研创新、课题研究、学业探究中激发党建育人效能。建立研究生党员工程师队伍,把问题当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2021年以来,学院聚焦“四个面向”,组织本科、研究生探索攻关,在微生物矿化解密人体结石、建立生物降解原油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等科学研究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本科生先后有5人发表高水平SCI论文。
   (四)优化毕业阶段的“就业教育”。不断加强就业工作的常态化思想教育,组织毕业生辅导员、班主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通过谈心谈话、座谈会、进宿舍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和解读国家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结合地质专业特点,组织多位优秀校友开展就业辅导,为毕业生求职“指点迷津”。打消学生对地质行业从业环境艰苦的顾虑,学院与合作单位、企业联系,在学生大四下学期,统一派出实习1-2月,让学生在实习中提升就业兴趣,增强地质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聚焦平台要素,打造多样化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一)擦亮示范引领的党建育人品牌。深化思想引领与专业培养的有机结合,成立大地之光研究生党支部,将政治思想教育、事业观教育和地质专业教育共同推进,大力弘扬李四光精神、“三光荣”传统和新时代地质文化,培育出一批符合行业特征、蕴含红色气质的地学人才。支部党员王佳佳获评山东省“研究生党员标兵”;支部先后获评校级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二)创办校企合作的实训育人平台。发挥校友行业优势,同校友企业合作建立多样化、社会化的产学研教育基地,不断拓宽学生的实践锻炼渠道,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截至目前,学院已与校友所在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践、产学研基地26个,累计安排370人次参加岗位实训,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
   (三)实施表彰激励的制度育人机制。多年来,学院坚持实行优秀学生标兵表彰制度,积极协调校友帮扶,设立地球科学奖学金、丹媛奖(助)学金,累积筹资200余万元,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实施表彰奖励。在制度激励和先进学生代表感召引领下,学院学风浓厚,深造率连年攀升,2024年达到57.3%。一大批优秀学子免试攻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大学研究生。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地科学院党委/供稿)

“黄河两岸是家乡”社会实践
 

 

 
 
 
 
 
       本版责任编辑:信永华 信箱:sdkdb@sdust.edu.cn                版权所有:山东科大报
科大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