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千帆竞,奋楫正当时。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擘画的新蓝图,是“任务书”“动员令”,更是催征的“号角”。泰安校区将以一腔赤诚讲政治、一以贯之强党建、一往无前兴学科、一张蓝图谋发展、一心一意办实事的决心和魄力,确保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在校区落地见效。
一、坚定走好校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党建引领,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坚持党建领航,坚决贯彻上级和学校党委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持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好领导班子推动发展的带头作用和关键作用。
坚持品牌建设,持续推进“一融双高”建设,深入实施校区基层党建“双创”工作,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积极申报争创山东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
坚持实干为要,调动和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劲头,营造想干事、能干事的氛围,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敢打硬仗、敢于争先。
坚持文化育人,深入挖掘和宣传科大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校区办学成就和科技成果展厅,打造“校史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特色文化品牌,讲好山科故事,用文化力量凝聚师生。
二、坚定走好校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凝聚全员合力,打造硬实力、取得硬成果
聚焦立德树人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五育并举”,推动“三全育人”,进一步凝聚师生合力,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格局。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全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高质量就业率、出国深造率。
聚焦一流学科建设,紧密围绕服务“811”项目,做好“保险专业+职业安全健康防护”“防灾减灾专业+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网络工程专业+智能安全与应急装备”“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智能安全与应急装备”的“+安全”文章,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助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
聚焦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合理调整专业布局,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有序扩大在校生规模,争取在“十五五”末,达到校区资源科学承载量,每个教学单位有1—2个学位授权点。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厚植沃土,促进青年人才迅速成长。
聚焦团队建设合力,打破学院(部)和学科之间壁垒,组建1—2个科研攻关团队,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团队在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上下功夫,科学引导标志性成果产出。
三、坚定走好校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强化改革协同,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优化校区职能,坚持“错位发展”“条块结合”,改善层级管理,提升服务协调保障效能,增强发展合力。充分发挥两委作为学校党委、行政的延伸功能,加强党团建设、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及发展规划的指导,积极协调争取各方资源,为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和后勤保障。
优化资源配置,使校区资源得以盘活利用,改善场所功能,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改造部分楼宇,建设科技创新研发、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推动相关科研平台入驻,吸引青岛校区科研团队在校区建立分中心、工作室等。
优化条件建设,加强高端培训场所建设,改善培训环境和条件,用好校区国际交流中心,适时开展出国留学培训。通过“社会合作、共建共享”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与驻泰高校或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改善教育条件。
四、坚定走好校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加速产学研融合,蓄势赋能、彰显担当
主动融入能源安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校区学科专业优势,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实践。
主动制定实施“服务泰安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积极对接泰安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依托全校学科优势,融合泰安市产业链条,在多元储能、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低空经济、应急等产业方面,与地方携手共进、合力突破。
主动深化校城融合,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积极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建立跨院(部)、跨专业的专家团队和课题攻关小组,为本地企业技术攻关、升级改造等提供解决方案,服务泰安经济社会发展。
主动拓展与菏泽、临沂等区域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打造学校服务鲁中鲁西地区的桥头堡,推进教师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服务地方发展需求。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擘画的是学校发展的美好蓝图,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期待。当前,泰安校区正在把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掀起学习热潮,狠抓工作落实,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争作贡献的自觉行动,转化为改进工作、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有力举措,确保大会精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面向未来,泰安校区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多方合力,共同甩开膀子、迈开步子,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团结一心聚力发展,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以“五大基地”建设为统领,以“再次创业”生动实践奋进新征程,为全面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