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体 小字体
 
 


把准关系辩证法 激活奋进新动能

——二论贯彻落实学校总结部署工作会议精神


□ 本报评论员

   海风拂面,金秋的山科校园涌动着奋进的热潮:实验室灯火通明,人才公寓塔吊林立,学院楼里讨论声此起彼伏。半个月前召开的学校总结部署工作会上,校党委书记王君松以“科学把握、正确处理影响学校事业发展的重大关系”为切入点,为正处于“双一流”冲刺关键期的山科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方向既明,笃行则进;路径愈清,行则必至。
   关系就是事物本身。高校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对关系处理失当,都可能产生“木桶效应”。当前,AI 技术浪潮日新月异、高层次人才争夺白热化、政策机遇窗口稍纵即逝,地方高校传统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已难以为继。山科若想在“双一流”冲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把“关系思维”融入办学治校全链条,按照王君松书记的深刻论述——驾驭好守正与创新、学校与学院、教学与科研、部署与落实的辩证关系,在多重约束中寻求最优解,在千头万绪中激发新动能。
   守正与创新,本质上是“根”与“翼”的对话。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守正的翅膀。没有守正的创新是无根之木,没有创新的守正是停滞之河。山科因煤而生、因煤而兴,“惟真求新”的校训刻进了几代师生的精神基因,这是学校无惧风浪的底气所在;但若仅满足于“老本”,陷入路径依赖,传统优势学科也可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真正的守正,是牢牢抓住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这条主线,把矿业安全、绿色低碳、深地探测等“看家本领”做到极致;真正的创新,是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深地深海、“双碳”战略等前沿领域,让传统学科在与新质生产力碰撞中长出“第二增长曲线”。当“根”扎得足够深,“翼”才能展得足够远,老树新枝交相辉映,方能形成“枝繁叶茂”的学科生态。
   学校与学院,则是“母舰”与“战舰”的协同。学校是统筹全局的“母舰”,学院是冲锋陷阵的“战舰”。进入“双一流”冲刺倒计时,单靠机关部门“拉马车”远远不够,必须让每台“发动机”自主点火。核心是“放权赋能”,目标是“激发活力”。放权赋能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而是管理体系的重构:学校把权力连同责任一起下沉,把资源向学院倾斜,特别是向有活力、有贡献、有特色的学院倾斜;学院则要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扛起学科突围、人才集聚、成果产出的大旗,在特色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当每一艘“战舰”都能独立作战,“母舰”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教学与科研,是人才培养的“双螺旋”——科研为教学提供“源头活水”,教学为科研提供“隐形动力”。山科拥有深厚的教育教学底蕴,本科校友中走出了五位两院院士,这是我们的“金色名片”,更是我们自信的基石。然而,置身于高等教育百舸争流的新时代,高校都无法回避科研指标“紧箍咒”的现实压力。破解之道在于科研与教学的内在统一:始终把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摆在首位,把上好课、育好人作为立身之本。让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滋养科研成为教师职业成长的“标准动作”;把重大项目及时转化为课程、毕业设计选题,让本科生在“真问题”中接受“真培养”,让潜心教学的人有尊严、有地位、有发展。当课堂更活、实验室更热,育人质量与学术水平自然相得益彰。
   部署与落实,是战略与执行的关系,是蓝图更是考场。再美的规划,落地无声就是镜花水月。当前,学校目标已明确,任务清单、时间表、路线图已全部挂图作战:机关部门要当好“施工队”,实行台账管理、节点督查、红黄预警;学院要扛起“主力军”责任,把“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催着干”变为“争着干”,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我们坚信,只要部署与落实形成闭环,山科的“双一流”建设一定能够落地见效,把“愿景图”变成“实景图”。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王君松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山科“双一流”建设标注了清晰方位、提供了行动坐标。沿着这个方向,我们看到的不是荆棘丛生,而是鲜花盛开;不是困难重重,而是机遇满满。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准关系辩证法,激活办学全链条的新动能,在“双一流”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干出新业绩,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更强劲的山科力量!我们坚信,只要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奋勇攀登,荣耀时刻必将早日到来!
 

 

 
 
 
 
 
       本版责任编辑:任波 信箱:skd995678@sdust.edu.cn              版权所有:山东科大报
科大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