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局势风云激荡、人工智能一日千里;当教育强国号角嘹亮、强省建设鼓点激越,山东科技大学又一次站在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隘口。
校党委书记王君松在暑期干部培训班上的总结讲话,把“认清形势”作为第一条要求,意味深长。认清形势,不仅是抬头看天的方位判断,更是躬身入局的使命自觉。今天,本专栏开篇,我们就从“跳出学校看大势,立足大局看科大”说起。
立足全局,方知天地之大。放眼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惊涛骇浪”已成常态;中美战略博弈向纵深推进,谁在高等教育落子成势,谁就能在未来科技产业棋局中占得先手。美西方“憋大招”的背后,无一不是把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梯队”。置身国内,新质生产力呼啸而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深海深地等新赛道千帆竞发,高等教育被推到聚光灯下——知识供给跟不上,就会“卡脖子”;人才培养不到位,就会“断链条”。再看省内,“811”项目擂鼓鸣金,兄弟高校你追我赶,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慢一步”就可能“差千里”。一句话,科大必须跳出“一亩三分地”,在更大的坐标系中审视自己:世界有多大、国家有多急、山东有多需,我们就该有多拼。
找准差距,方知使命之重。对照“双一流”核心指标,我们的高峰学科还不够高,国字号人才还不够多,国家级大奖、大平台、大项目仍显单薄;对照省委、省政府“走在前、挑大梁”的殷切期望,我们在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的标志性成果还不够硬核;对照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新赛道,我们的数字化课程、AI赋能的科研范式、治理模式仍显“慢半拍”。差距是压力,更是潜力;差距让我们知耻后勇,更让我们知责思进。
锚定方向,方见未来之阔。认清形势、找准差距,根本是为了锚定方向。王君松书记讲话中反复强调的“四个聚焦”——聚焦教育强国重大使命、聚焦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聚焦教育强省重点任务、聚焦学校“一三六八十”战略布局,为我们指明了“路线图”和“施工图”。我们要在“四个聚焦”中校准航向:
聚焦立德树人,打造听党话、跟党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把“第一课堂”与“人工智能+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把思政工作做到“算法”里,把价值引领嵌进“代码”中。
聚焦科技创新,打造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硬核力量”。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为牵引,在矿山安全、深地探测、智能装备等优势领域勇闯“无人区”,让更多“科大方案”上升为“国家标准”。
聚焦人才引育,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高地。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升级“山海英才”工程,用事业留人、用平台聚人、用环境育人,让海内外英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聚焦服务山东,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主动对接青岛、济南、泰安三地市发展需求,实施“一地一案、一业一策”,让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车间矿井下。
振奋精神,方成冲刺之势。认清形势是前提,找准差距是关键,锚定方向是路径,最终都要落到“人”的精神状态上。今天的科大,最需要的是一股“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劲,一股“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一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
——领导干部要带头“冲锋”。校领导挂帅出征、中层干部揭榜挂帅、机关干部挂图作战,把“指挥所”设在一线,把“作战图”贴在心上。
——教师员工要全员“起跳”。每位教师都应明白“双一流”不是少数人的“独舞”,而是全体科大人的“大合唱”;每位行政人员、一线教师、实验员、辅导员都应在各自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青年学生要奋力“拔节”。把个人“小目标”融入学校“大蓝图”,把“青春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在竞赛场上“摘金夺银”、在矿山井下“摸爬滚打”,用青春汗水浇灌强国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这面“标志”能否在齐鲁大地高高飘扬,关键看我们;明天,这份“潜力”能否转化为民族复兴的磅礴动能,关键看我们。形势逼人,使命催征。全校师生当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振奋精气神、冲刺“双一流”,在高等教育澎湃向新的浪潮中奋书“科大篇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上勇献“科大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