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法:缘系杏坛□本报记者吴苑 人物小档案 刘元法教授,1957年8月生于山东胶州,1981年我校电气工程系毕业留校,曾历任校团委干事,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机械电子工程系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主任、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系主任、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工程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工程学院院长,一直没有离开教学第一线,长期从事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领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独立带研究生5届,为本科生及硕士生开设过4门专业基础课、7门专业课及十几个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连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曾先后承担省部级计划项目5项,获省部级奖励7项、地市级奖励6项;与企业合作横向项目12项,多项创巨大经济效益,并获省部级奖励和企业好评;出版专著、教材各1部,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并荣立“一等功”;我校第一批“5311”优秀青年骨干,连续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园丁”、“难忘恩师”,2001年当选我校“教学名师”。 与教师职业有缘 在刘元法童年的记忆里,老师是除父母以外最亲的人,是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长辈。在他的心目中,老师这一职业是无比神圣和高尚的,对这个职业的崇敬和热爱也已在那时就开始深深植入他的脑髓,而且根深蒂固。 少年刘元法考中学考了全镇第一,老师不在时,当班长的他俨然就是同学们的小老师。高中毕业后,刘元法只回家呆了3天,就被学校请去教高中化学和语文,并担任班主任,成了一名民办教师。 成为教师之后的刘元法在因为热爱所以格外勤奋的工作中渐渐悟出:与人为师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要奉献。这种奉献是心灵的净化,是德行的纯洁,是无私地给予,是对学生无限的关心与呵护。所以,他把“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的古训作为自己永远的座右铭,常常回味咀嚼,并用它反照自己。 为师多年,刘元法力求自己做一名全方位的老师:在讲台上,他通过认真备课每节课写十几页教案但讲课时却不用讲稿只列提纲,运用高超的讲课技巧,将已深思熟虑的教学内容和大量辅助资料传达给学生而做到技高一筹、令学生信服;在课余时间,他通过随时随地给学生以知识和关爱,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制作、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安置和资助贫困学生,辅导爱好绘画摄影同学等一切不顾忙累、不遗余力地付出而做到爱生如子、与学生做朋友;和年轻教师在一起,他通过在教学活动中极力强调和锻炼他们动手能力方面的基本功,在教学技巧与态度上向他们传授新观念和新方法,引导他们努力拓宽知识面,紧跟本专业前沿学科,安心从教等言传身教而成为他们的榜样…… 刘元法自有自己的一套“为师之道”,简言之就是:教师是一种特殊而且残酷的职业,必须随时并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见解、思想和观念。如果你有8分能力而能够做到教给学生7分甚至全部,你就是一位好老师;如果你有10分能力,却只能教给学生5分,你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他主张,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两点:一是更多地强调专业思想,学什么必须首先爱什么;二是在本专业方向上更多地拉宽,以能力培养为主,引导方向性思维,培养工科学生就要做到在基础知识之外再加上研究方法。 被评为“名师”之后,刘元法在感到光荣的同时也感到压力很大,因为他觉得自己与真正名师的距离也许还很遥远。“名师”需要有更强的实力,需要更加倍地付出。所以,他将会比过去更加努力地铺下身子,去笃心致教,践行悟道,以不亵渎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与称号。 “全才刘元法” 这是在写刘元法之前同事给出的一个标题。因为他确实给人以这样的感觉。 作为一名工科教师,刘元法将不断充实自身的学术内涵看得十分重要。他认为:学校就应该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是教师的天职,科研、教研均是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因此,在做一名好老师的同时,刘元法的科研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果颇丰,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刘元法有一句话来概括科研工作的无止境:项目经费到位,对于商人来说意味着结束,而对科研人员来说却是刚刚开始。 在横向科研项目中,刘元法与泰安啤酒厂合作的“啤酒杀菌温度测控系统”,以其创年值1.2亿元无质量事故的优良业绩,获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协的“优秀组织奖”;与泰山索道合作的“电控系统国产化”,因节约近30万美元外汇而获山东省科协“优秀金桥工程奖”;给河北邢台矿务局研制的“滑差牵引采煤机平衡控制系统”创下邢台煤矿日产原煤4.5万吨百日无故障的历史记录,创产值近6亿元,年增利税5000万元,为此,邢台矿务局专门致信我校表示感谢,新华社山东分社还在建党80周年纪念专刊上作专题报道,该项目也获得国家经贸委2001科技创新资助;去年,刘元法在工程学院又成功地解决了环保矿灯缓冲放电控制器的研究难题,目前该产品已获得国家专利。他以自己的科研实力,赢得了多家企业的高度信任,担任了省市几个学会的重要职务,企业赞助近90万美元的电气控制系统一次到位,为工程学院的工业自动化专业学科评估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在的刘元法是非常忙碌的,担任工程学院副院长期间,他还在担任着校本部研究生的3门专业课教学任务,还带着研究生课题,每天两头跑,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奔忙,科研只能挤夜晚和节假日时间。对于这种现状,刘元法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自觉比较适合搞教学和科研,而且可以比较专心,但管理工作也需要有人去做,高等学校的管理必须体现专家治校。所以说,搞管理与教学、科研是不可分割的,而且必须有独到之处,绝不能因为搞管理而丢弃了专业。管理工作应该是阶段性、轮流性的,应该既有时间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也要有时间去充电。从个人角度讲,管理方面的锻炼非常必要,对教学、科研的上水平、上层次指导意义很大,而且完全可以做到两不误。 初知刘元法,还是缘于他颇具口碑的书画造诣,他是中国书画人才库高级研修员。画是国画,大写意的那种,大约禀赋于母亲胶东民间剪纸彩色图样的绘画功底,风格是自由而舒展的;书法则似乎应归功于中学里给同学刻钢板印练习题的经历,那时刘元法刻出的蜡纸质量是非常高的,这也决定了他书法风格的随意挥洒间自有一番遒劲风骨;刘元法还酷爱音乐,谈音响、论音质,聊起器材的土炮、DIY,津津乐道,俨然一副资深发烧友气派,据说歌唱得很不错,乐器也能玩几样;刘元法还爱好摄影,从最初给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工作需要到拍美术作品服务于自己的绘画,直到真正熟练、热爱,他前后共拥有7、8架各种档次的摄影设备;刘元法修家用电器是远近闻名的好手,养花理论也见解颇深……但对于今天忙碌得几乎没有“业余”的刘元法来说,这些在意义上应该早已超出单纯“业余爱好”的爱好,也只能成为节假日里偶尔有暇潜心静气冶性怡情的方式。 采访时间是短暂且有些仓促的,文章中的刘元法或许也因此而是流于浅表的,但无论如何,对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对教师职业的情有独钟和深切热爱,并把“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看作是自己矢志做一名教师的最大欣慰和收获。 |
相连链接: 刘元法:缘系杏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