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怡人育英才

———记我校教学名师孙燕玲教授
□本报记者信永华

文法学院院长孙燕玲教授的教学造诣是有口皆碑的,她教过的学生和了解她的同事、朋友纷纷称赞:孙老师理论水平高,课讲得好,是当之无愧的“教学名师”。孙燕玲从教20多年来,把教学当作自己最为心仪的事业,将较高的文化素养、教学艺术和富有理智又不失细腻情感的职业妇女形象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高雅又本色、既轻松愉快又内涵丰富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受益匪浅。她本人也先后7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园丁”、“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2001年,荣膺我校“教学名师”称号。

 

“打铁先得自身硬”。孙燕玲为了练就过硬的教学本领,刻苦学习有关知识,苦心钻研教学规律,并花费数年的时间进修学习。她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又挤时间到中国人民大学,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徐禾、吴树青、胡均、吴易凤等大师,专攻政治经济学理论。1986年,她考进厦门大学,研修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入人民大学时,她的孩子才两岁,幼小的孩子想妈呀,外地求学的孙燕玲更想孩子,只好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放给孩子听,孩子不懂事,听着录音机里妈妈的声音,以为妈妈在里面,哭着、叫着,喊:“妈妈,快出来呀!妈妈,快出来!……”为了安慰孩子,孙燕玲的爱人——我校土木建筑学院教师王渭明带着孩子到学校找妈妈,短暂的相聚还要分离,可孩子舍不得妈妈,哭着喊着不走,王老师狠心将他带上火车,孩子硬挣着从车上往下跳……不忍卒睹这一幕的孙燕玲只好躲在站台水泥柱子后面,望着远去的火车,一任脸上的泪水“刷刷”地往下流。

孙燕玲信奉“人生能有几回搏”,天生一股不甘落后的禀性。她相信,一个人只要不断地去拼搏、去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关隘。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怕任何困难的决心,经过“山大”到“人大”再到“厦大”几年系统的学习,孙燕玲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为搞好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讲台上,孙燕玲的眼睛里有着一种吸引学生的磁性,这种磁性能突破各种障碍,一直走进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的灵魂。她的目光是控视全场的,无论是几十人的小班,还是上千人的礼堂,孙燕玲铿镪有力、抑扬顿挫而又婉约有致的声音始终敲击听众的心头,听过她课的学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理论的魅力,“灰色”、“枯燥”甚至“乏味”的理论到了孙燕玲的讲台上,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记者问起其中的诀窍,孙燕玲快人快语:首先自己肚里要有,真正从思想上掌握这种理论的精髓;再就是要善于结合实践。教学中,孙燕玲采用“专题式”、“课堂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自己跟踪研究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融入课堂,结合教学内容,根据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先后讲了“论价值形成的基础”、“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公益企业与反垄断”、“加入WTO与中国经济发展”等十几个专题,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她认为:课堂教学要讲出课程的完整体系,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的魅力、逻辑的严密与方法的有效,从而树立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而这也正是她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与目的。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是真、善、美,是对学生深深的爱。”孙燕玲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关乎学生成长的博爱,这种爱基于她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和她高尚的人格。这种爱表现为她对学生政治上、思想上的关心,表现为她对学生学习上、生活上的照料,是学生思想上的导师、生活中的长者。1988年,她在担任我校第一个文科班的班主任时,亲自推着地排车为学生拉行李,许多学生不敢相信这个个子不高、满头是汗、躬身拉着地排车、帮他们楼上楼下扛行李的“工人”,竟是他们的班主任!可孙燕玲无怨无悔地做着这些,她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宿舍,有时和学生谈心谈到深夜一两点。她还经常接济学生,送钱、送衣物、送学习资料给学生,对特殊学生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朱杰兵同学因家庭困难,对考研已失去信心,她了解到这一情况,多次靠上去做思想工作,请他到家里吃饭,并给他部分资助,使他鼓起了信心,终于考上了研究生,现在分配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成了一名业务骨干;她主动利用休息时间辅导亓丕华同学,提供有关资料,后来亓丕华以专业第1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97届学生会主席许健,毕业时以突出的表现考上国务院办公厅的公务员,可许健忘不了,为了帮助自己通过有关考试,孙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因为家境贫困,就连去北京的400多元路费,也是孙老师为他垫上的……

爱就意味着奉献。多年来,孙燕玲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年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近两年年工作量达560多学时,先后主讲了从专科生、本科生到博士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等近10门课程,十几年来,她还与其他同志一起担任了全校硕士研究生考前的政治理论课辅导工作,及格率居全省前列,1996年又取得了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孙燕玲注意从更大的层面上关心、帮助学生,在她的倡导下,院(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为学生服务的举措,如“开放图书资料室”、“学生导师制”、“考研系列指导”等,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孙燕玲在教学上全身心地投入,有时带病坚持上课,有时出差回来顾不上休息、吃饭就备课、上讲台。有一次,孙燕玲出差从外地回来,为了赶时间上课,着急忙乱,一不小心,弄倒了暖水瓶,把腿烫坏了,火辣辣地疼。为了不耽误上课,孙燕玲只来得及用獾油涂抹了一下,包上卫生纸,就赶着上了讲台……

搞好教学,科研是必不可少的方面,教学的深度开掘与教学内容的充实,离不开科研的支撑。近年来,孙燕玲参加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社科规划“九五”重点研究课题1项,在研省社科规划“十五”重点课题1项,完成和在研其它项目10余项,出版论著8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她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对“教书育人机制”、“教学主客体”、“跨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获省、市、校各类科研奖励30余项。同时,她还每年指导学生做科研论文十几篇,去年指导学生完成的课题“WTO与泰山旅游的发展”获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做女人难,做个女强人更难!”人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种感叹虽然有些感性化,却也道出了女人内心深处的某种苦衷,在事业和家庭中常常处于两难境地,感到很苦、很累。可孙燕玲对此却有着独到的理解: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她有时是老师,有时是妻子,有时是母亲,有时……种种角色就是种种关系,只要处理好了,就可以化难为易,再说,苦和累是一种感觉,换个角度,站得高一点,这种感觉就变了。孙燕玲说:家庭不是女人事业的负担,而是动力。事业成功的女人,不能在家里当“甩手”掌柜,而应当挤时间去做,努力尽一个“妻子”、“母亲”的责任。孙燕玲担任院里的领导工作,同时还担任省对外经贸学会副秘书长、省经济学会理事、省高校政治经济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她还承担着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忙”是她生活的主题!可孙燕玲善于忙里偷闲做家务,有时为了洗衣服,一洗洗到深夜……可是每每看到自己学生的成长,看着学生每年“三八节”、“教师节”、元旦等日子雪片般为她寄来的感恩信、明信片,孙燕玲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值了”!再苦再累心中也释然了。

孙燕玲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家人对她的理解、支持是她心中无限的快乐和安慰。丈夫王渭明教授现已博士毕业,儿子也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现在让她牵挂的是她70多岁的老母亲。曾几何时,自己太忙了,常常误了回家吃饭,是白发苍苍的母亲为她送菜、送饭。孙燕玲盼望自己能有多一点的时间和老人在一起,多享一些天伦之乐。

 

孙燕玲盼望做的事还有很多。她喜欢音乐,曾多次做合唱团的领唱;喜欢游泳,能在虎山水库里游6个来回;擅长打乒乓球,还在中学时就是校队的主力;她还爱好演讲和表演,那年,某市上千人报考京剧团,在考上的4人中,就有孙燕玲……但这些“爱好”现在显得非常“奢侈”了。2002年初,文法学院宣告成立了,作为学院的带头人,她要做的工作太多了。当报社确定采写她的时候,还是旧历年底,我们计划采访,安排了一次又一次,可总是被不得不办的突来事件打破。等到采访至成文的时候,只剩下两三天的时间了。一位退休的学校老领导曾多次说:孙燕玲同志有思想,善创新,她不仅在教学方面堪称“名师”,在科研及管理方面也颇有建树……记者无法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和一篇短文里再现孙燕玲,表现她的思想、她的精神、她的奉献,我只能用简短的文字,表现她在教学方面的几点见闻,算是为教学名师孙燕玲勾画一幅素描吧。

 

相连链接:

 济南校区进一步加强“周末文化”工程建设

名师孙燕玲教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