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宇:腹有诗书气自华□本报记者田静
藏书家曹靖宇 花费10余万元,涉及经济学、哲学、历史、法学、社会学、艺术、文学等领域多达1万2千余册的个人藏书,再充分不过地表现了他对读书的热爱与痴迷,也使他获得了2001年“山东省十大青年藏书家”的称号与殊荣。更重要的是,自上学以来便养成的博览群书、手不释卷、熟读精思的爱好和习惯,塑造了他爱智慧、善思考、不盲从的精神价值取向,追求真理、推崇知性的执著和坚定,敢想、敢说、敢做的率真与特立独行、充满激情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老老实实做真学问”的勤奋与扎实,从而构筑了他那与众不同、独具魅力的精神内核,使他在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地吐故纳新、超越自我、追求创新。可以说,是书籍成就了他,为他打开了智慧的天窗。书,是他的第二生命。 自古江南多才子。出生于江苏南通的曹靖宇,自幼体弱多病却聪颖过人,在大学毕业担任教师的严父和知书达理的慈母严格督促下,小小年纪便酷爱读书、好学上进,总想以后天智慧和知识的力量来弥补体格上先天的不足,“这也就是所谓的扬长避短吧”,多年以后回想起自己爱书情结的缘起,他开心地这样解释道。另一个促使他一头扎进书海的原因,便是他中学时任课教师水平低下给他带来的伤害、不满与触动,他暗暗发誓,如果他要当老师的话,绝不能不学无术、误人子弟。他认为,教师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教育和教养成为自己的财富,他就只能在这样大和这样多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培养和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时至今日,他仍丝毫不敢懈怠地不断鞭策和督促自己一定要勤奋苦读、努力钻研、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学高为师、问心无愧。“身为大学老师,知性应当是而且必须是最高的法则”。他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为此,曹靖宇购书、读书的原则便是坚持书的高品位、高水准。他一般不看流行、时尚、大众化的所谓畅销书,而独独钟情于学术名著、传统经典等严肃的思辨性著作。“我买书、读书,目的是为了做学问,最终是为了当一名称职的好老师。当然,这也是我的乐趣和兴趣之所在,对我而言,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生存方式。” 坐拥书城,对一位痴迷的爱书人来说,固然是一大快事,然而,这么多的书,能读得过来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能,当然能!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曹靖宇之读书,乃钻得进出得来,“了解和学习我未知的,一经知晓,内化到大脑中,书就退居二线了”,“我学习,但我不盲从,更不模仿,这是我读书的原则”……就这样,书,不仅不是负担、摆设,而是最好的工具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教学名师曹靖宇 心灵的沉潜和洞若观火的思考,加上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文理兼通的学科优势和开阔博大的视野,以及他那极富思辨性和感染力的好口才,使他在经济学的教学中长袖善舞、游刃有余,如此地相得益彰如有神助,令他在三尺讲坛大放异彩。 他根据自己所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从中总结、提炼出了适应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教学的LDLQ(即逻辑-实证-语言-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国际贸易》、《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中,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并因此形成了自己深入浅出、逻辑性强的教学特色,荣获校首届“教学名师”、“青年教学优秀奖”、“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十大教学优秀标兵”、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等荣誉,同时,作为优秀青年教学骨干入选校“5311”人才工程。在繁重的教学之余,曹靖宇还积极从事经济学领域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对国际贸易学的学科体系提出了极有见地的独到见解。此外,他还走出书斋、学以致用,在省部分地市的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企业里担任兼职教授、独立董事,进行现代经济理论的启蒙、普及和操作指导,由此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博览群书、善于思考的曹靖宇天生不满足于现状,富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追求充分精神创造的自由,自称是一位理想化的、“不可救药”的“完美主义者”。他总结自己做学问、做事有四大特点:一是考虑问题很周到,注重抓问题的实质,看事情比较全面;二是喜欢挑战但不蛮干,习惯于预先设计好理想的状态,然后选择最佳的方法循序渐进地逼近目标,绝不操之过急;三是具体运作时非常注意学习,不断补充完善;四是善于总结、提高,常常通过经典个案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他正致力于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及企业如何有效防止昙花一现、建成百年老店的经济学研究,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由此可见他所坚持的“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从事经济学研究”的经世济用的治学宗旨。 管理者曹靖宇 作为经济管理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曹靖宇还肩负一定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学生管理的工作。他认为,管理与治学非但不冲突不矛盾,相反还会互动促进。他笑言之所以弃工从文、改行研究经济学,主要是发现经济学能更好地了解、洞察人性,帮助他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因为他一直从事且从未间断的,除了教学科研之外,便是学生管理工作了,以他干什么就要干好的个性,丰富学识做学生敬佩和爱戴的良师益友,自是顺理成章的事。管理工作能将他的理论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变为现实,在他看来这是最有意义的事。为此,他独辟蹊径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学生设立“素质电子帐户”即是在他所追求的人性化管理方面迈出的颇具创意的一步。 在对待与他共事的年轻人的问题上,他非常注意帮助他们成长、提高,为他们设计前进的目标,使他们有信心、有方向感,并且在德、行、知方面给予他们具体而有益的指导,让他们充实而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他管理艺术的又一成功范例。 多才多艺曹靖宇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曹靖宇兴趣和爱好也极为广泛,说他“多才多艺”毫不为过。有事例为证—— 1988年学校三十年校庆时,学采矿专业的曹靖宇亲手设计了简洁大方的纪念封艺术图案,受到好评且被学生购买收藏; 在学校合唱团的指挥席上,人们多次看到他那充满活力与艺术气质的身影; 演讲赛上,师生们忘不了他那激情飞扬、才华横溢的演讲风采; 学校的大型辩论赛上更是少不了他,即便不是慷慨陈词的辩手,也肯定会是颇具权威的评委,而且是那种上台点评的专家评委; 生活中,他还是一位烹调手艺高超的美食家,包揽了买菜的家务,且做得一手好菜。 …… 写不尽的是历史,读不尽的是好书。尽管进入高科技和网络声讯时代之后,传统书斋书香馥郁的读书生活受到冲击,但执著的曹靖宇仍守望着自己精神和思想的家园。在他看来,流行阅读、快餐式阅读只能使人获得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不能进入大脑,沉淀于心。要使知识的每一片浪花泛起时都能沾上思索,荡起思想的灵动的花朵,那么,唯有读书,读好书。 |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