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萍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本报记者吴苑 过 去 时 初访吴玉萍未果。不是采访做得不好,而是没有及时形成文字。这在以往的采访中从未有过,我想,我是在等待什么。 见面印象最深的是吴玉萍的朴实与诚挚。我们谈到她主动请缨带的第一届材料专业本科班和她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谈到这个班优秀的学习成绩和连年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班”、“优良学风班”的荣誉,谈到那些把她当做朋友或姐姐一般爱戴、什么事都要找她倾诉或帮忙的学生,谈到她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材料专业6门课程、年工作量400学时的教学任务……看得出,她很动情,那种倾心付出之后的由衷热爱。 然后,她语锋轻轻一转:“这些都是小事,而且都已经过去了。我更注重现在所做的——山东省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负责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责任,既然接下了这个任务,我就必须全力以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只能摸索着前行,很多东西必须从头学起,非常艰难……” 吴玉萍所负责的试点项目接手时因种种原因已经延误了一年的时间,为了尽快拿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教改实施方案,她利用繁重教学任务之余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拼命学习,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学工科的她从未涉猎过的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理论,凭着一股轻易不肯服输的劲头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每天看书、设计直到深夜。平时,她还非常注意随时收集资料和灵感,记下了厚厚的4本“教改随笔”。 从吴玉萍谦逊的笑容和若有所思时而轻蹙的眉头上,我看到她将过去的成绩简单一翻而过的轻描淡写,也看到了她着眼于潜心做好现在的执著和一切尚未结果的些微踌躇。我暂时没有落笔。 这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关注着吴玉萍,关注着她的教改试点专业的工作进展,也关注着有关她的一切资料讯息。 小 档 案 吴玉萍,山东昌乐人,1964年12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机电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同年考入我校读矿山机械硕士研究生,1990年7月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我校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材料系副主任,教学名师。 她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课堂教学质量综合测评历年优秀,课余时间倾心指导学生科技活动,多次获“优秀教学成果奖”、“课堂理论教学优秀奖”、“讲课比赛优秀奖”,多次被评为校“十大杰出青年”、“十大难忘恩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三八红旗手”、“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函授教师”、“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活动优秀指导者”等。 她坚持教学与科研相长,科研、教研成果显著,在《材料热处理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材料科学与工艺》、《焊接学报》、《煤炭学报》、《中国高教研究》、《教育探索》等全国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5篇,其中3篇被《EI》收录,12篇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出版教材及专著3部;近年来,主持或为主完成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年度项目4项,其中3项达国际先进水平,4项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有实用新型专利1项和发明专利2项。为主完成的山东省计划项目“DQW一1型汽缸套等离子合金化机床研制”达国际先进水平,所承担的原煤炭青年基金项目“常压弧光等离子多元共渗工艺机理研究”成功地应用于气缸套强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 在 时 再访吴玉萍,是她专门来报社推荐一个学生的文章。这时的吴玉萍已经是笑声朗朗、自信而健谈了。 我向她索取了一本装订精致的《山东省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方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创新教育与实践”的改革思路,提出了材料专业“一主”、“二辅”、“三综合”、“四条线”课程体系和“四大模块”的改革模式,提出了改革实践中的多元“并行工程”和管理方面的具体实施办法。省级专家对方案的论证意见是:突出特色是较好分析了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关系,把握了“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一引导性新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目标是能够从总体上掌握材料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思路清晰、方向正确、内容丰富、技术路线可行。不仅可以带动该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而且对我省同类型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材料学科的发展也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那一本厚厚的实施方案和一张张制作精美的框架图表背后,我读出了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满腔热忱、全力投入和一片心血……在这个方案的施行过程中,作为负责人,吴玉萍将全面管理安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式、方法、手段以及教师配备等一系列运作与实施,精力与时间的投入可想而知。而结果却只有一项,且这育人大计的效益也只能是长期的和隐性的。 由此,我们的话题切入到了较为敏感的投入与产出、付出和回报上来。 “科研方面肯定多少会受些影响的,因为对我来说教学研究往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多的力气去做。能够专攻一方,当然会做得更好。但得与失、虚与实,是无法这样权衡和定论的。”吴玉萍很坦诚地说,“人在这种矛盾中挣扎的时候是非常难受的,但当你一旦选择并投入其中的时候,一切就被忘掉了。说起来好像有点傻,但事实就是如此。” 朴素的素质教育观念其实在吴玉萍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早就已经在不自觉地形成着。在教学过程中,她非常注重教书育人,努力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制度的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将科研成果及时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把材料学科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及时传输给学生,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学生深入厂矿第一线参观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好材料科学的热情和信心。她积极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所指导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作品1次获山东省赛区特等奖,1次获山东省赛区一等奖,还曾分获全国大赛二、三等奖。她时常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与学生共同研讨制作多媒体课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意识,完成的“材料科学基础”多媒体课件网络版即将出版发行。她还大胆实践教改与学改的同步推进,鼓励学生学习多方查找资料,结合具体教学环节写出有关教学改革、学习方法的小论文,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她指导的大学生教改论文有9篇被《科技教育研究》录用发表。 吴玉萍说:“选择做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也就是选择了一条不断矛盾、不断前进、苦恼——动摇——挣扎——坚定、不断跟自己作斗争的自我教育之路。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进步和提高,一切都从自觉自发的状态上升到了系统的、理论的高度,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将 来 时 “同样的事情由不同的人去做,结果肯定不同。这个教改项目创新点多、含金量高,果子结出来一定不小。”一个称吴玉萍为“实干家”的同事如是说。 “我时刻能感受到学历需要与教学工作的矛盾,以后我肯定还会去读博士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困难将大一些罢了,但无论将来如何,搞好试点专业还是第一位的。教书育人是千秋大业,做着这样一份事业,个人的损失再多也是值得的。”这不是大话,而是吴玉萍实实在在的心声。 这些都是吴玉萍的将来时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
相关链接: 校团委发出通知要求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开展“从CUBA看科大精神”学习讨论活动 “企业全员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通过省科技厅专家组鉴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