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记教学名师郑永果教授

□本报记者  田静

    人们常说:果实是甜蜜的,花朵是鲜艳的。相比之下,叶子则显得平凡而普通。

  然而,许多人正恰恰是在叶子般默默无闻的事业中放射出光彩——对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学名师郑永果教授而言,自1982年我校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的20年里并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也没有可歌可泣的壮举,有的只是20年如一日的立足本职、努力工作、爱岗敬业、好学不倦,用自己倾心教育的满腔赤诚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奋斗之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提起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郑永果一再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尽了一名教师的本分和天职而已,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如果真要说干出点名堂的话,那也是很多师长扶植、培养、帮助的结果。

  “在我19岁大学毕业给80级那些比自己年龄还大的学生上课,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是这些可敬的师长们,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使我懂得应当用怎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于是,有意无意中,我把他们当做了自己治学为人的榜样”。郑永果深情地说,他的成长过程,既是自己辛勤努力、勤奋工作的结果,也渗透了师长的心血、智慧、知识和品行。

  长期的默默耕耘,使郑永果从心底里感到:教育事业确实是一项美妙的事业,对个人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完美的职业,越干就越觉得很有意义,能把学生一批批培养出来,不论对自己、对社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此功在国家、利在千秋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在师长们身体力行的带动下,在自己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努力下,郑永果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

  1998年获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者奖”,2001年被评为校“十大杰出青年”,荣获校“优秀教师”、“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三育人’先进个人”、“‘5311’优秀青年教学骨干”等荣誉称号;

  出版编著1部、统编教材4部,在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

  承担了科研项目15项,其中,煤炭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经委、省科委、省教委项目各1项,省消防局等横向项目4项,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项目1项,煤炭部教育研究项目1项;

  所研制的“WK-1型微电脑考勤机”获省第一届高校青年师生实用科技发明大赛二等奖,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校科技著作二、三等奖各1项。

  郑永果很早便开始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不仅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脑网络竞赛等活动中频频获奖,更是在学生独立的科技项目立项中取得了可喜的突破,而他也由于工作出色,多次荣获大学生科技活动、“挑战杯”及毕业设计的优秀指导教师奖。

干什么都只有一个心眼,只想干好

  教过计算机课程的人都深有体会,计算机专业课难教,教好更是难上加难。计算机学科新技术、新理论更新换代的频率之快,各门学科中无有出其右者,搞计算机专业的人要随时紧跟IT发展的潮流,其中的苦和累自是不言而喻的。此外,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既有系统的、常换常新的理论,更有严格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需要较高的悟性和创新能力,教好它委实不易。作为从事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专业教学的大学老师,势必要领先一步,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趋新务实,目标高远,唯如此,方能在实际的教学科研中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郑永果深深地懂得这一点。他把目标定得很高,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不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都希望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就注定了他学海无涯,任重道远……

  “我这人的性格是,每做一件事情,就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教学是我的本职工作,当然就更应该做好了,这也是起码的职业道德。20年来,每一次上课我都要认真地做大量的准备,尽可能多地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力求把最新最有用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

  此外,他苦心钻研教学艺术和方法,一有时间,就虚心向老教师求教,并随堂听课,用心揣摩、研究他们的讲课风格,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汇成自己独到的教学特色。他信奉“教学相长”的原则,特别注重课后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虚心采纳其中的合理化建议,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或建议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思路,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学生普遍反映:“郑老师讲课逻辑性强,很有条理,也很生动,每堂课都给我们打开一扇新的通向世界、通向未来的窗口。”

   2001年,在数学86级学生毕业10周年返校举行的聚会中,大家七嘴八舌、热火朝天谈论的是精心哺育他们成长的各位师长,尤其是与他们情深意笃、亲如手足的班主任——郑永果。都毕业这么多年了,当年郑老师对他们的言传身教,所教课程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受到的欢迎与拥戴仍历历在目、没齿不忘……谈起那次聚会,温和、淳朴,给人一种邻家大哥般感觉的郑永果满脸抑制不住的幸福、喜悦和欣慰,对一位教师,尤其是一位钟情于此、矢志不渝的优秀教师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心醉的呢?

教好学生是教师的本分和天职就是为了要尽教师的本分天职,
郑永果付出了很多很多。

  他从教20年,几乎没有休过什么节假日,全部身心都扑在了令他魂牵梦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上。他先后为本、专科生、研究生开设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图形学》、《软件工程》、《科学计算与可视化》、《数字图像处理》等20多门课程,有时甚至每学期都要开1门新课,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由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紧缺,学院师资一直比较紧张,教学任务很繁重,郑永果自然也不例外。在分管学院教学工作的同时,他还承担了年平均500多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指导14名研究生;组织申报了“信息管理系统专业”和“计算机科学管理专业”并获批准,1999年,主持了计算机实验结构的验收,做了大量的组织准备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主持申报了两个工程硕士点并获通过,使我校成为该领域唯一拥有两个工程硕士点的省属高校;为临沂师范学院、潍坊学院、淄博学院等单位培养师资,连续开设了多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担任了省高教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从事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煤炭部教育研究项目——“面向21世纪煤炭行业信息学科人才培养”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主持校教育研究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工作,同时,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体会,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在看似平凡、实则光荣的教育事业中焕发出绚丽的人生光彩。

  “我很喜欢教师这一行。培育人才的过程中能使人产生一种成就感,获得事业上的乐趣和满足,特别是当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认可时,心里真感到莫大的愉悦和充实,就觉着自己的人生格外的有意义、有价值,值得自己精益求精、全力以赴。”天生具有一种亲和力的郑永果的确非常适合教师这一职业,他笑言自己就是当教师的料,在家乡临沂,当年学习成绩远不如他的同学搞批发做生意一个个都成了腰缠百万、千万的“大款”,而中南大学计算机应用硕士、在读博士、教授职称的他对此心里却没有半点失衡,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当老师就是我最好的选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对荣誉,郑永果看得很淡很轻,他始终认为,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迎接他的,将是更加艰巨的工作。他将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在计算机教学与研究的道路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永不止步。

 

相关链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记教学名师郑永果教授

文法学院认真学习江泽民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

外语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工程学院后勤社会化服务见成效


简讯

第三届大学生排球联赛落下帷幕 

校园短波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