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学生搭建“人文思想宽银幕”

——读《大学人文读本》

□李钧

    前几年,北京大学钱理群先生主持了一个中学《新语文读本》,这部书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他有个想法,就是要把“读本”推向大学和小学。不久,浙江的一位教授策划了一个小学新语文。而后,由于种种原因,钱理群先生没有能直接主编《大学人文读本》这套书,而由当时参与《新语文读本》编选工作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中义来主编《大学人文读本》。2001年8月,夏中义约请吉林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李新宇教授、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社会学家丁东、《黄河》副主编谢泳等一起组成了一个编委会,开始了认真的编选工作,前后历时8个月,内容广涉文、史、哲、经、政、心理学、教育学、人口、环境、国际政治等等,荟萃古今中外的美文,将人类文明的思想精华都观照进来,搞成了一个“人文思想的宽银幕”,这就是最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人文读本》。

    这套书出版后,著名学者李锐、资中筠、谢冕、秦晖、钱理群、常大林、杨继绳等著名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该书共分为《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等三卷28个主题,100多万字。所选作者分为三类:一类为“西哲”,包括外国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第二类是中国的“先贤”,是那些已去世的作家、思想家及政治家的文本;第三类是“时贤”,即那些活着的作家、学者的佳作。三类作者各占三分之一,使这套书达到了经典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章后面编委都写了“旁白”——而不是“导读”。这表明编者欲与作为读者的大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要促其思考而不是给以终极性答案。《大学人文读本》旨在阐释:人如何认识并把握自我之后,设计自我,把自己放入社会与世界的大背景之下来塑造自我。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与传统“教材”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景:它可能是我们告别僵硬的说教式教育模式的开始。这是给大学生架设一个思想的平台,使之在这个平台上感受人类文明脉搏的跳动;又如一根管道,把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和一代青年之间给沟通起来。

    此书之出版可以说是适得其时:当“9·11”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是“炸得好”的叫好声;当刘海洋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高才生竟然自小读过的“人文读物”几乎为零,仅有的课外读物《水浒传》都没读完;当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的中文系新生不知老舍为何人时……我们不能不感到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关于人性、人权、人的尊严、生命的可贵、和平、宽容、反暴力、反恐怖、民族和解、人类共处、化解仇恨等等品格教育的缺失。青年学者余杰在一篇文章中批评说:我们的高等教育没有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换言之,高等教育仅仅解决了知识的传播,而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寻找人何以为人的答案。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大学也渐为实利主义所侵袭。而我们学习到的,多是末流而不是他们从启蒙运动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精髓。而审视今天的西方,我们会发现他们正在进行批判的,正是中国市场经济转型期所提倡的。比如美国学者索罗斯认为,美国问题就出在一些不该进入市场的东西进入了市场。什么东西不该进入市场呢?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还有医疗服务制度,等等,这些东西是不应该进入市场的。……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启示。而《大学人文读本》正是用人类最优美、最高尚的情操和年轻人对话、交流,从而使我们反思:人何以为人?是什么使我们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变成工匠?是什么使我们在精神上失去了崇高的理想、长远的关怀?还有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曲阜师大报》编辑部)     

 

 

相关链接:

 为大学生搭建“人文思想宽银幕”

济南校区工会致信青岛创业基地教师

“泰山杯”“巾帼杯”教职工排球赛圆满结束

2003年考研政策问答 

信息学院青年志愿者到桃花峪开展活动

丘东洲教授应邀来校讲学

离休干部参观考察山钢集团及山东鼎力股份有限公司 

书画摄影艺术展在校本部举办

图片新闻

校园短波

文法学院“青未了”大学生艺术团赴鹿洼煤矿演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