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静 通讯员 吴昊
 
    鉴于部分特困同学生活费低、买不起书籍和衣物等物品的现状,学校于2001年11月22日成立了“爱心捐助中心”,主要捐助物品为衣服类、被褥类、书籍类等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在2004年6月,组织的2004届毕业生“爱心留学校 文明赴社会”活动中,毕业生为学校捐赠了2600余件衣物,2000余册书籍,200余双鞋子,200余盘磁带。仅2004年一年,爱心捐助中心就多次集中发放爱心捐助物品,共发放976件衣物、鞋子62双、书籍30余本。
   为了让困难学生能在特殊时期渡过难关,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临时性困难补助,以解决困难学生临时性困难。同时,学校给困难同学每个月定期发放生活补助,仅2004年就发放生活补助基金370余万元,保证困难同学月月生活都有保障。
   “1+1”资助工程,是指1个单位、1个部门、1个教研室、1个家庭或者1名职工帮助1名特困生。截至目前,我校已有40余个单位、教研室或个人与我校71名经济特困生结成一助一对子,有的同学已经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9名同学考上了研究生。
   “1+1”资助工程的实施,在校内掀起了“一切为学生服务,人人献爱心送温暖”的风尚。它不仅解决了部分同学的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广大同学身心素质的提高、师生之间感情的进一步交融,也有利于良好校风校貌的形成,使广大同学深切体会和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与温暖。
   为了激励困难学生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刻苦学习,自立自强,社会各界组织了各类评选优秀特困生活动。2004年,我校共有98名同学先后获得“朝阳助学”优秀特困生奖学金、山东教育报刊省社优秀特困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获奖金额达32.7万元。
   今年4月7日,我校20名同学获“山东移动全省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学金”,每人获奖金额1500元。该奖学金是由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移动通信公司和齐鲁晚报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帮扶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帮助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体现社会、企业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关爱而设立的。
   此外,学校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渠道与各大企业、机构、团体广泛建立联系,呼吁社会各界在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捐款和赞助,使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力度得以加强,成为学校资困助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学校共有企业资助优秀困难学生基金10余项,年资助金额20多万元。
   为了鼓励同学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国家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同时,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国家特设立国家奖学金。
   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校长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而又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优先获得。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各大中型企业联系,很多企业、个人关心学生的成长,支持学校的发展,在学校设立了多项企业奖学金和个人奖学金等。2004年,仅优秀学生奖学金就有6328名学生获得,金额达253.03万元。荣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奖的优秀贫困生,一次就能获得高达6000元的奖学金。只要勤奋学习,贫困生同学就能充分体验到“知识就是财富”的真谛。
投保医疗保险
   为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患病有所医、住院治疗费用有保障,学校为学生投保学生意外伤害险、住院医疗险、宿舍盗抢险以及校方责任险。
   2004年9月,青岛校区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支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投保学生意外伤害险、附加住院医疗险、校方责任险以及宿舍盗抢险等。
   据统计,2003年9月至今,保险公司共为我校学生赔付344人次,赔付金额35.69万元,其中意外伤害保险138人次,寿险2人次,宿舍盗抢保险4起。
   贫困生同学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压力,命运对他们似乎是不公正的,但也许正因为早早地接受了现实的磨砺,才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才令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为了确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国家有关部门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出台的国家助学贷款办法的种种改进,较好地显示了市场公平的取向;关心困难学生、帮助困难学生的强大氛围也在形成。让每一位受教育者都不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随着我校全方位立体式的资困助学体系——“阳光援助”助学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通过以上10项援助措施的落实,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得到了保证,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维持在基本生活保障线以上,没有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版权所有:山东科大报社 本版责任编辑:田静 信箱:sdkdtj@126.com                    【关闭窗口】
 

 

 

关闭当前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