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象牙塔——儿童节的思索 □李冠良 前些天看《齐鲁晚报》,见这样一个标题:“中国的魔幻片在哪里?”,作者在文中痛声发问“当大批狂热的中国影迷如醉如痴地沉迷在《哈利·波特》和《指环王》营造的魔幻世界中时,我们要问,中国的魔幻电影在哪里呢?在一个曾经创造出《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神话故事的国度,现在却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魔幻或科幻大片,中国人的想象力哪儿去了?”,我不由得又想起了中国的儿童。 还记得那个故事:学生回答雪化了是春天,结果被老师判为错误答案。孩子的想象力应该是很丰富的,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好奇,他们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和遐想。然而,随着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增长,他们慢慢地懂得了或者被强行灌输了太多的“规矩”,于是他们成熟了、现实了、老练了,于是,整个人也就迟钝了。 中国的儿童,可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实在是太少了,从几岁起就要被迫学习外语、钢琴或者舞蹈。上学后情况更糟:很难想象,一个几岁的孩子每天在战战兢兢苦战几个钟头的作业后会去憧憬什么;我们更难设想,一个终日疲于应付补课和考试的学生会有精力去想象什么;我们尤其无法指望,一台被高考的枷锁彻底束缚住思维的升学机器能够跳出“黄金屋”。大学一毕业,各自为前程奔波,桀骜不驯的个性极快地在现实中转变为圆滑。记得某市的一位文学前辈曾非常生气地评论部分青年作家“这群年轻人哪里是在搞创作,笔里透着的全是他的职称、老婆、房子” 中国人的想象力,本不应是这样的是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在中国,出了一个韩寒就成了现象;徐克拍了《蜀山传》,就要大受批评;当一大群老古董还在大谈着“意义”问题时,许多青年人已经以其大胆的想象和无畏攀登的勇气创造了众多的神话,比尔·盖茨是个例子,硅谷神话也是个例子。 世上永远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有想象力才有创新。科学发展需要想象力,艺术创作需要想象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大胆的想象,想象力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进和发展的不懈动力。鲁迅先生曾高喊“救救孩子”,当我们已经习惯了太多的规矩,当我们已经默认了太多的积习,是否应该拍拍记忆中尘封的憧憬了,是否应该为孩子们做点打算了?! |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