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届毕业生评出的“十大难忘恩师”

  莫德鼒,中共党员,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30多年来,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备课充分,对学科中的基本概念、理论有较深刻理解和研究。课堂讲授深入浅出,形象具体,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听了易懂,学了易记。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用科学理论认识理解自然现象,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积极支持和认真指导学生业余科技活动,用教师的热情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学术气氛,培养了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他指导的学生曾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多名同学获学校论文奖。

  高校是育人场所,其根本任务是育人。莫德鼒用渗透的方式,把育人工作贯穿在教学活动全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早成栋梁之才。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关怀体贴,许多学生都把他当做朋友,倾诉衷肠。

  教书育人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天职。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应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用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深化学科理论与知识,跟踪学科发展前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莫德鼒先后完成山东省科学基金项目3项,重大生产课题两项,其它研究项目多项。注意教学、教育研究,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逐渐完善适合自己教学的模式。发表科技、教育研究论文20多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煤炭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获学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称号多次。


    李家霞,199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参加工作以来,曾担任外事翻译,主讲英语泛读、口语、视听和基础英语等课程,现任外语系英语专业教研室副主任。

    在李家霞的思想意识中,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教好书,首先自己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授课技巧;要育好人,首先自己应该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而做到这两点,需要毕生精力拼搏,需要无数汗水和心血凝聚。

    为教好书,她努力钻研教材,深挖内涵,扩充其背景和相关知识,变换授课方式,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她大胆采用新方法:在探索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上,她要求学生“联想记忆,及时复习”;在提高口语方面,她主张“大胆参与,坚持练习”;为提高学生的听力,她讲解“泛听”与“精听”的结合。在她的课堂上,同学们发言踊跃,气氛轻松。为了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态度,她定期让学生不具名写出意见和建议,力争把每节课都上成让学生有所学、有所获,也有所乐的课。她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在2001年获得校“课堂教学成果奖”。

    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她力争挤出时间多看书,并在山东大学读了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的课程。她积极研究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参加了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的科研项目两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几年来,李家霞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师生的认可,获得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一切为了学生”,她准备为我校的英语教学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


  王向荣,1985年由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到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1987年考取本校在职研究生,1991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考取山东大学数学系博士生,1998年获理学博士后回校任教。

  王向荣参加工作17年来,一直在教学一线,长期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等开设《数学分析》、《高等数学》、《随机控制与随机微分方程》等课程,近两年来开设了《金融工程》、《现代投资理论》、《投资学》、《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等一些颇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专业面宽、学术水平高的优势,大胆改革教材,拓宽教学内容,勇于创新,对教学工作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从事科学研究,先后参加或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山东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煤炭部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最近主持1项天元国家数学基金项目,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被美国《数学评论》摘录,有1篇被收入《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他的博士论文《一类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及其稳定性研究》曾受到我国著名数学家李训经先生、我国青年数学家周德堂教授的高度评价。

  王向荣教授自2001年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来,为提高教学质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力推进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本学期推出的“教学互动工程”,收到良好效果。他本人始终忠诚于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先后获得“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荣誉。


    沙玉英,基础部数学教研室教师,副教授。20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她治学认真严谨,工作精益求精。曾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多门课程,每年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她严格要求自己,所授课程虽已讲过多遍,仍然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课前仔细修改讲稿,做到语言准确,内容严谨熟练;讲课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注重向100分钟要质量;答疑、批改作业也是一丝不苟。沙玉英对学生的要求严格,从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到课后复习、作业的质量都有具体标准。对于优秀生,她在教学中采取“重锤敲响鼓”的做法,加大压力,发挥潜力,提高他们的能力;对于暂时学得较差的学生则是另一种形式的严格,尽量拉他们,一视同仁,鼓励他们赶上去,从而严出了扎实的学风,严出了学生的高素质。与此同时,沙玉英在思想、工作、生活等其它方面关心、爱护学生,积极地教书育人,努力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质。她尊重学生,尽量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心境。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近几年来完成校重点教改项目1项,参加省教改项目1项,编著教科书3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优秀编著奖1项、科研论文奖13项。

    在教学工作中,沙玉英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与爱戴,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获“统考优秀奖”5次、教学单项奖6项,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师德标兵”。

    “人的一生应该像燃烧的蜡烛,从顶到底都闪着光亮”沙玉英用这句话与学生共勉。


  赵友宝,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教学中,为人师表,任劳任怨,积极承担各种教学任务,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讲授《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多门课程,年均教学工作量458学时。先后多次获得校“课堂教学优秀奖”、“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优秀奖”、“优秀园丁”、“光明奖教金”等多项荣誉称号,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001年被毕业生评为“十大难忘恩师”。先后担任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和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积极对新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指导,带领全体教师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进行教学方法、艺术的探讨,取得了良好效果,先后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篇。

  科研上,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主持参加了多项纵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6项分获“中国煤炭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部级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统计局“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纵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41篇,其中核心期刊2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或索引9篇,被作为重点文章推荐1篇;完成专著《工程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1部,参加编写《现代管理学》(山东省MBA培训教材)和《国际经济法学》(副主编,高校教材)各1部、《煤炭企业家手册》1部。因科研上的突出成绩,2001年被评为学校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许安国,基础部数学教研室教授。从教39年来,他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天职,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了一辈子,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为了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许安国业务上刻苦钻研,博览群书,苦练基本功,知识内涵由死水变活水,再由活水变为源泉,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1979年煤炭高校《高等数学》统考,1994年山东省高校《高等数学》统考,我校分别获得了第三名、第一名的好成绩,许安国所任课的3个班级均取得显著的好成绩。1994年担任考研辅导,我校考生的数学成绩优异,并囊括了山东省的前三名。许安国39年如一日,服从组织分配,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连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先后为本科生、专科生开出了数十门课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此,曾3次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优秀函授教师”,先后获校“教学优秀奖”、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校“教学耕耘奖”,于2000年和2002年两次被毕业生评为“十大难忘恩师”。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必须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识魅力。因此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努力进行科学研究,从1987年至2002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参加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省基金项目,两项煤炭基金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35篇,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王兆立,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85年来我校任教,现为文法学院企业形象研究所所长、广告学系主任。

    任教以来,先后开设《广告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行政管理学》等10余门课程,总课时5000以上。教学中,他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几年来,先后荣获校“5311优秀教学骨干”、“教学标兵”、“优秀教师”、“天元奖教金”、首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课堂教学优秀奖”等称号,还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教学之余,热心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共为学生开设讲座数十次,指导大学生科技论文和创业活动多项,先后被评为校大学生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参与指导的“天一公司创业计划”荣获全国银奖。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他任教17年中,没发生过任何教学事故,甚至没有请过一次病假。1998年,他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走站立都十分困难,但他仍没缺过一次课,并超额完成教学任务。他还先后创办了工商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广告学等三个本科专业及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两个专科专业,为我校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

    被评为“十大难忘恩师”,并代表全校教师在毕业典礼上讲话,他很自豪,同时也很谦虚,他说:“从横向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从纵向讲,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我永远是一个学生。”


戴素娟,事迹见本报2002年7月15日第26期(总第409期)第二版。













 


 蒋国安,事迹见本报2001年3月5日第6期(总第345期)第二版。


 

刘喜友,事迹见本报2002年4月1日第9期(总第392期)第二版。

 

相关链接:

 2002届毕业生评出的“十大难忘恩师”

学生评选出的2001年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简介

《山东科大报》2002年1至26期采用稿件5篇以上的通讯员名单

财政金融学院《珠(心)算拟题系统Z(X)SWIN2000》通过专家鉴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