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恳做事谦虚为人的张苏教授

□本报记者  信永华

   采访“教学名师”张苏的时间本来安排在上学期,那时张苏一再固辞,一则源于工作的繁忙,二则源于她骨子里的谦虚,反复强调说自己“太普通,实在没有什么可宣传的”,“你们还是多报道报道其他人吧”!

   张苏的身体不好,她患“股骨头坏死”已有较长时间,以至于走路不方便,稍长时间的站立,会使她非常痛苦,但学生们很少见过张苏老师坐着讲课。疼痛在她的心里,欢乐和愉快在她的脸上——她留给学生的就是这样“一种形象”、“一种精神”。她说她性格适合教学,她在讲台上一举一动都要给学生留下积极向上的印象,决不拖拖拉拉、萎靡不振影响学生。

  张苏197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刚参加工作时还没有作教师的思想准备。而长期的教学实践,使她逐渐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从此,27年扎根校园,再也没有离开过她挚爱的三尺讲坛。

  张苏主要从事《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她1987年担任讲师,1993年担任副教授,1998年晋升教授,累计教学工作量已达10000多学时。从1985年我校首次组织参加《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开始到现在,张苏已累计10次担任《大学英语》四级统考课程的主讲教师,这在我校是不多见的。因为她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顶上去,在系里教师生孩子、进修或生病的时候顶上去,在教学环节出现困难、教学工作急需的时候顶上去,无怨无悔,兢兢业业。我校《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已经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优秀率、通过率,为我校争得了荣誉。对于在其中做出的贡献,张苏只字不提。

    张苏把工作看得很重。这位1974年入党、有着28年党龄的教师,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她心仪的教育事业,把她的智慧和才学、把她深沉无私的爱都交给了学生。她说:“只有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只有让自己感动才能感动学生”。这种爱和感动表现在英语课堂上,就是教育者对学习者和对语言教学深沉的爱,有爱才会感动,被感动才能不畏艰难,奋力求索。学习英语需要爱,教师就是要把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爱挖掘出来,使之变为学习上的兴趣和感动,全身心地投入,去领悟语言的美妙。一个会教英语的人,一定是一位理解语言之美的人,是一个理解人之美的人。一旦教师引领着学生发现了自己爱的潜能,并告知他值得去爱的东西,也就算是深谙为师之道了。

  深谙为师之道的张苏以她深沉的爱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感动着学生、教育着学生。她对英语教学的思维、语言、教态、板书进行精心设计,每一堂都给学生一种启示、一种感觉,这启示和感觉就是enjoy,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学习着,在开心的享受中,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张苏教学注重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着手,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其基本语言点,更要从整体上去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写作风格以及写作技巧等,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课堂实践,不仅让大家动脑、动手,还要多动口,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定位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向科研发展,照本宣科已难以胜任今天的教学任务。教育科研可以促进教师储蓄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张苏深深懂得“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长流水”的道理,从而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实践,不断拓宽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1980年,张苏参加了山东省高教处组织的全省首次高校公外英语教师进修班,1996年又回到她的母校——山东大学进修。平时,她注意利用假期等闲暇时间参加各种不脱产的进修班、讲习班、学术会议等,阅读大量专业书籍,扩充知识,并开展研究工作。长期以来,凭着知识分子特有的韧性和耐心,凭着一种顽强的信心和毅力,张苏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在翻译理论与教学、中西方文化比较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近年来先后在各级各类专业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篇,任主编、副主编出版书籍5部,获学校教学成果优秀奖1项、山东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现正主持山东省教学改革省级试点课程项目《大学英语》。

  已过“知天命”之年、粉末生涯27载、桃李满天下的张苏教授对记者袒露心迹:“其实,教师挺难当的。”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获得一份知识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导绝不能满足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会学”就必须学会掌握和运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其中,怎样使学生增强创新思维能力更是显得重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得到锻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求异思维、创造思维等方法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创造新的方法、新的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时间和选择,使学生的知识转化、发展为主体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切,都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因此,我多少明白了张苏的困惑,面对学生,她总有的那种压力感和紧迫感,而这些压力感和紧迫感来自她的事业心,来自她对教学、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这就是默默耕耘的张苏,这就是不事声张的张苏,这就是一再婉拒媒体的张苏,在她的心里,“工作就是人生,学生就是一切”。

  张苏喜欢和学生一起谈心,谈生活、谈理想、谈事业。学生更喜欢她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体贴入微,愿意找张老师汇报思想,交流情感。张苏脸上不变的微笑留在了她的课堂上,留在了她的学生心里,许多学生毕业后和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来信来电问候,感谢她的教导,回味她的教诲。一个学生在新年贺卡中说:愿您在爱的沃土中尽享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一句话,道出了张苏心中最大的快慰;一句话,慰藉了张苏心中所有的辛劳;一句话,概括了一个人民教师最大的幸福。张苏,这个多次获《大学英语》统考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6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1次被评为“十大难忘恩师”的我校首届“教学名师”,正在“爱的沃土中”快乐地耕耘着,在耕耘中享受着平平实实的快乐……

 

相关链接:

 勤恳做事谦虚为人的张苏教授

浅谈二十一世纪如何做教师 

姜云臣教授的第一课 

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杨金土教授来学院指导工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