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农:一片冰心育英才□本报记者田静
每到教学检查和教师评优的时候,教务处督导组的老师们就会不出所料地发现:基础部制图教研室的王农副教授不仅一次不落地回回榜上有名,而且每次都赢得几乎全体所教学生的一致好评。这样的情形,在教师中是不多见的。借用一位伟人的话说就是,一个人,获得一次荣誉并不难,难的是年年先进、年年获得荣誉。六七年来,年年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曾获得“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优秀班主任”、“课堂教学优秀奖”、“教学改革优秀奖”、“第三届讲课比赛”第一名、“第一届多媒体课件比赛”二等奖、“5311”考核优秀等多项荣誉称号的王农,是怎样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又是怎样赢得了学生的由衷喜爱和尊敬的呢? 尊重、信任和理解 架设了师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王农,中共党员,1960年5月出生于济南市一个干部家庭。父母都是政治觉悟很高、对子女要求很严的党员干部,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王农自小律己很严,身上没有干部子女通常所有的那种娇骄二气,相反却心地善良,生活朴素,好学上进,特别富有同情心,凡事都愿为他人着想。1977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王农高中毕业后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当了知青。在条件艰苦的农村,王农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一边坚持劳动,一边刻苦学习。她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读书学习,常常是累得不知不觉就趴在书上睡着了……一年后,她顺利地考上了山东矿业学院机械系机制专业,毕业后又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生活,在她面前展现了迷人的色彩。 然而,人生的道路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生性善良而又极度自尊的王农在个人生活上遭遇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不得不咬紧牙关独自一人拉扯着当时还不到三岁的孩子,母女俩相依为命走过了风风雨雨十一个年头。家庭生活的不幸,非但没有将她摧垮,反而令她更深切地感受和理解生活,对他人,对学生,更有一颗饱含人文关怀的博爱之心。 王农推己及人,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独立、自尊、需要理解和关怀的大写的人。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慈爱,细心呵护他们丰富而脆弱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从精神到物质上力所能及的帮助。 爱心付出 无怨无悔 在王农担任班主任时,96级有个同学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心灵上的创伤使他在班里显得落落寡合,性情也有些怪异,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就没有回家过。王农知道这一情况后,“心里很酸楚”,不仅热情地邀请他上家里来过春节,而且在生活、学习、心理上多方关心和开导他。在王农诚挚温暖的帮助下,这位同学心中的坚冰渐渐融化了,青年人乐观向上的本性在老师爱心的召唤下开始复苏。他开始跟王农无话不谈,有什么心事都愿意跟老师说说,对善解人意、极富同情心的王农充满信赖和感激。毕业后,他分到了上海一家金融机构,生活、工作都很不错,还经常与王农保持着联系。这位学生痛失生身母亲,他是不幸的;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在他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好老师,帮助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开始了美好的新生活。 一位黑龙江鸡西的同学,毕业时面有难色地找到王农,犹豫再三,好不容易鼓足了勇气嗫嚅着介绍自己的情况:身上连毕业托运行李的钱都没有,离校的车票也没钱买……最看不得别人受苦的王农二话没说,当即掏出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400元钱,不由分说地塞给学生。对独自一人抚养孩子的王农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的数目,而当时老师的收入还很低,她自己的生活也相当简朴。可她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不易,只是一心为同学着想:除了托运行李、买车票,还要给同学留下发工资前的生活费。为学生,她总是想得很多很多;为自己,却想得很少很少……学生走后,因为种种原因,好几年后才归还这笔钱,而她却并不在意,认定同学一定是遇到了难处,并无半点怨言。遇到有困难的同学,也没有“吃一堑,长一智”,还是该怎么帮就怎么帮,还是继续慷慨解囊扶助特困学生。 这样扶危济困的事在她长达20年的执教生涯中还有许多,而作为当事人的王农大多已记不起来了,常常是年迈的母亲或知己的朋友提起,她才想起来有过这么一桩子事。在她心目中,受人恩惠,当铭记于心;施人恩惠,是不必放在心上的,能尽自己的力帮助学生,帮助他人,是一件很快乐很舒心的事。 王农的爱心和付出,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广泛的爱戴和尊敬。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升华,产生一个个教育的亮点。 “在王老师的课上品味到了学习的乐趣” 一位教师好不好,她的学生恐怕是最有发言权的了。翻开教学检查时学生给王农无记名写下的“意见和建议”,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绘声绘色的讲课,让人心旷神怡,忘记了疲劳。” “王老师上课幽默风趣,将枯燥的《工程制图》课讲得津津有味,将复杂的内容分解得简明易懂。我很喜欢上她的课。” “王老师认真负责,微笑授课,很能吸引同学认真听讲,每堂课都能使人实实在在地学到东西。” “课堂气氛很好,即使再困也睡不着。” “王老师是我上大学以来遇到的最好的一位老师。她治学严谨,态度和蔼,讲课趣味横生,很适合我们,能很轻松地上好她的课。” “王老师是一位可敬可佩、授课认真的好老师。对她我只有一句话: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有的同学干脆就写了四个字:“无可挑剔。”…… 能得到学生众口一词的好评,谈何容易!而这,都是在6年来年平均工作量450学时,在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拉扯孩子的情况下做到的!唯有王农自己,才知道为之付出了多少辛劳。 1982年留校任教,工科出身,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训练的王农也经历过初登讲台时的手忙脚乱和不知所措,备课时认真到将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工工整整地写在教案上,两节课的教案常常是厚厚的好几十页。好在她所任教的基础部历来就有重视教学的好传统,拥有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老教师,在他们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下,天性要强认真的王农勤学苦练,潜心钻研教学教法,在新教师长达三年的“三基训练”中画了大量的图,做了很多的习题,也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在慢慢摸索的过程中打下了扎实的教学基础,并且养成了教学中事无巨细都要精益求精的一种习惯。回忆自己20年来的执教生涯,她深有感触地说:“好老师真是慢慢成长起来的。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摸索积累、忘我投入的过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在课堂艺术上下功夫,还要善于及时总结。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创新,即使是再熟的课,每讲一遍都要不断添加新的前沿的东西,找出新的角度,增加知识面,扩大信息量,增强时代感。这样一来,自己上的很带劲,学生听得很投入,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王农没有放松专业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学习。1993年,她参加了学校管理工程研究生班的学习,做到了学习、工作、家务三不误,圆满完成了学业;学校举办的各种计算机培训班上,她是最热心最用功的一员。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她硬是挤出时间,撰写并发表了教学科研论文14篇,编写教材5部,其中《工程图学基础》、《现代工程制图》手绘的大量图形被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赞誉为:“从来没见过画得这么好的图”。
教海无涯,丹心永驻。已过不惑之年的王农,用爱和尊重浇灌着她的每一位学生。20年来,她埋头苦干,孜孜以求,宛如教育园地中一株高洁的百合花,质朴、素雅、谦逊,奉献着并快乐着。 |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