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十六大看我国的发展水平□周文安 按:该文是老教授协会会长周文安为学生和离退休人员所作报告的一部分,周教授用多年积累的资料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本报将分两期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关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观,是指满足当代需要发展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需要能力发展的一种认识。现在,它已在世界各国形成共识。 1999年3月,中科院《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国土面积有35%的土壤受侵和沙漠化,中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中国是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序地实现三个基本目标,才能迈进可持续发展的门槛: 人口规模的零增长, 能源、资源消耗的零增长, 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越过上述“三大零增长台阶”,并且制定了跨越“三大零增长台阶”的时间表。 1、人口战略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实施的战略,是中国成功迈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第一个台阶”。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人口数量零增长,即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人口总规模达到历史最高峰16亿。那时候人口增长压力解除了,才能实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最终也才能解除由于生态环境退化所构成的基本威胁。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将从1999年的20.85%下降到2030年的18.2%,平均每年下降0.07个百分点。这样,将拉动每年的GDP增长1.2~1.5个百分点。 2、从现在起到2040年,在中国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后的10年,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即动态地达到土地资源的平衡、森林资源的采育平衡、水资源的消耗常量、能源的消耗常量和矿产资源的消耗常量,该常量是人均GDP为6000美元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数量。能源结构应逐步将煤炭所占四分之三的比重,下降到50%以下。此后,在基本不增加实物形式的基础上,应当实现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迈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二道门槛。 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零增长台阶,是从现在起到2050年,在中国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和资源、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后,再用10年的时间到2050年达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迈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三道门槛。在成功实现三个零增长目标的积极带动下,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可设计为:用50年的时间,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入世界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前20名的国家行列。战略目标的相关指标是: ①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②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创造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再提高10—12倍: ⑧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5岁每10年提高3岁: ④人文发展指数进入世界前50名平均每年提高1个序位; ⑤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每10年提高1.2年; ⑥能有效克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⑦确保国家食物安全、经济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 需要强调是,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创造的巨大社会生产力,使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一旦形成,又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分配这一强大的基础上,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待续) |
相关链接: 干部学历学位检查清理工作全面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