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蒙山

    “十·一”假期中去了趟蒙山,我比较留心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结果是确有所得,且令人难忘,在此就不妨概括为一二三吧。

    “一”指的是一大感慨。在登山过程当中,我起初还没什么特别的感受,但后来随着汗流浃背和胸闷气喘,我忽有所悟,此行最大的感受已经有了,那就是身体素质已经显然不行了,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名言谁人不知呢?就算我们不用“革命”一词,但身体是生活的本钱也不错吧其实我认为这样表述更加准确,所以回泰安后必须加强锻炼啊!我认为能生发这种感慨,就不虚此行。

    “二”指的是两点困惑。首先是关于“东山”的困惑。今年春天到邹城峄山时,我分明记得当地的宣传材料介绍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指的就是峄山,而蒙阴的宣传中又说“东山”指的就是蒙山。这就出现问题了,两山相距甚远,显然不是同一座山,总不能都正确吧。我倾向于是蒙山,理由有二:峄山的海拔高度仅为545米,而蒙山则号称“亚岱”,为山东境内第二高峰,海拔1156米;再就是蒙山地处古代鲁国之东部,所以又称为东蒙、东山,这种解释似乎更可信一些。

    其次是关于蒙山植被的困惑。蒙山植被之好出乎预料,是我所见过的北方群山当中最好的。网上说其森林植被覆盖率为90%,但我的直观感觉可以说是95%,几乎就看不见裸露的岩石,正所谓郁郁葱葱。相比之下,看着泰山上裸露的岩石,我都有点怀疑泰山为80%这个数字了。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单单是在蒙山地区会出现这样一块“仙境”呢?蒙山山顶上最有名的景观之一当属“雨王庙”,仅从这一点就可以明白古来蒙阴就是因缺水而求神的。当然,后来我从网上所看到的解释是当地百姓为尊崇雨神而建,说是在雨神的护佑下,蒙山多风调雨顺,有“每年72场浇花雨”之说,也就是说建庙恰恰是因为水盛而感谢神灵的。可这种说法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呢?我还是困惑依旧。

    “三”指的是三点深刻印象。李白与杜甫当年就是在蒙山一带留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感人诗句。我们常说李杜之交乃千古美谈,而在鲁分手竟成生死诀别,这岂不是千古遗憾!

    蒙山在我的印象中就是革命老区,真没想到它不但自然景色秀美,而且其人文景观也大大出乎预料。我注意到在黄金周内蒙山接纳的游客量高居全省上游,跻身三甲,而泰山则排名居后,不在十名之列。由此可见蒙山的宣传力度应该说可以了,人们也认同了,不过我总的感觉毕竟还是老区,资金投入不够,至少是山上的硬件建设尚需加大力度。“孙膑城”寒酸可怜,实在是对不起这位大军事家。我所“下榻”的“云蒙山庄”就算是最好条件了,但实际上也非常一般。其实也无所谓最好不最好,好像就那一家宾馆,所以肯定是最好。

    我是从中路登山的,因为要在山上留宿,所以傍晚时分又从“云蒙山庄”沿木步道绕山顶从容悠闲地转了一圈,而在我看来恰恰就是这一段才能真正体现出蒙山特色。木步道长3700米,用46000根2米长的圆松木做成,已经被吉尼斯世界记录收入。秋风习习,松柏片片,在落日的余辉下,就我们一行几人,眼前景色壮美,脚下如履平川,有说有笑,感觉特好。路口处发现一路标,上面所言令人心动,所谓“天然氧吧”、“超洁净地区”就是此处。也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也许确实就是那样——应该就是那样吧。那一会我才感觉到能见度特高,呼吸也特顺畅,山清水秀,心旷神怡啊!有机会再来,有可能的话就住上它十天半月,我心中暗想。这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心愿吧,能实现吗?我想会的! 

 

相关链接:

 难忘蒙山

《西部日记》选抄

一件小事

这些日子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