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职业

——记济南校区基础课部副主任唐林炜教授

□本报记者 信永华


  您没有威武的身材却如巍巍的高山使人崇敬,您没有如山的财富却比百万富翁更充实成功……
  您像一枝傲立寒冬的腊梅,告诉了我们坚韧的精神;您开辟了一片天空,让我们去飞,让我们去闯。在写满您叮嘱的康庄大道上,我们逐步走向成熟……
  没有你们,或许我们纯真的愿望,终归只能成为一个美丽的梦想;没有你们,或许走遍了千山万水,依然找不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没有你们,或许正是前路漫漫,才使我们又是神往,又是忧伤……

  读着面前雪片般堆集的学生写给唐林炜的各种贺卡,耳边回响起了今年“教师节”唐林炜的深情发言:“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深感幸福,能在这个尊重科学、重视教育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倍感荣耀,我深爱着教师这一职业……”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唐林炜能走进学生的心里,站成一座高山,树起一盏航灯,指引莘莘学子的无限前程。
唐林炜中等个头,皮肤黝黑,戴着黑边近视眼镜,眼镜后的眼神很敏锐,有一股很强的穿透力,显露出做人的精明和干练,若是留上两撇八字须,更像极了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他外表冷峻,内心里一付古道热肠,他不大懂寒暄,却待人诚恳,有着清晰的思路,流利的口才。30多年的教学实践锤炼成了他那一种圆熟的教学境界:把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数学之美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在带领学生探讨知识奥秘的同时,共同感受着人生的生存之乐、关爱之美、创造之奇!
    唐林炜,中共党员,教授。1953年8月出生在北京市一个干部家庭,6岁那年随父迁至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其父亲是一个新四军老战士解放后到人民大学学习,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便倾情教育事业。回想起自己对教师的感情,“最初的影响可能来自父亲吧!”唐林炜这样说,“我现在常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数学问题并有所收获,这得益于父亲的教育和熏陶。”1972年1月,中学毕业的唐林炜并没有荒废学业,跟从父亲阅读了有关哲学等方面的书籍,直到现在,唐林炜对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和观点还是记忆犹新。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已经作了近6年济宁一中数学教师的唐林炜报名应试,顺利考取了山东矿业学院。1982年毕业留校工作,先后担任基础部教师、教学秘书、教学副主任,1994年调任济南校区基础部任教学科研副主任、党总支委员,现任山东工科数学学会理事。
   要想在高校的讲台上站稳,并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尊敬,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出色的表达。“师者,所以授业传道解惑也”,没有渊博的知识,拿什么授业传道,拿什么解惑?“或欲正人,必先正己”,“己身正,不令而从,己身不正,虽令不从”,没有高尚的情操,怎样正人?教师“是传播文化知识和人类文明的桥梁与纽带”,从事的是“传播”工作,没有相应的表达能力,“传播”就会“事倍功半”,劳而少功甚至劳而无功,就会“茶壶煮饺子‘道’不出来”。30多年来,唐林炜遵从“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的祖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终于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教学之路。他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开出了《模糊数学》、《矩阵理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积分变换》、《矢量分析与场论》、《数学建模与综合训练》等多门课程,仅近5年多开课班级就达56个,人数2100多人,完成教学工作量2300多个,年平均教学工作量达422学时。
  唐林炜在教学上倾注了全部身心,把自己炽热的爱献给了他心仪的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无怨无悔,常常是“亏”了自己,不“亏”学生。1992年,由于身体有病,在近1年的时间里青霉素就打了300多瓶!那时,唐林炜急呀,他急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怕耽误了学生的课,有几十双、几百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等着他呢!每念及此,唐林炜常常是拔了吊针就去上课,改作业、为学生辅导!作为基础课部的教学负责人,唐林炜就是凭着一股“革命加拼命精神”,带领一班人共同努力,使山东矿业学院在1993年全省组织的17院校数学统考中,获得了全省第一名的殊荣!唐林炜所教的两个班级也获得了全校第1、第2名的好成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唐林炜在教学上的付出得到了学生的尊敬,得到了同行的称赞,也得到了学校及有关上级部门的嘉奖:他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省统考优秀奖”、“省统考管理优秀奖”、“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奖”、“教学管理优秀奖”多次,获学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次、“优秀函授教师”1次、“三育人先进个人”1次、“三箭置业集团奖教金”1次、“大学生数学建模优秀指导教师”4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000年,荣膺山东科技大学首批“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唐林炜办事特认真,他认准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有人说这叫“执著”,唐林炜自己说这叫“投入”、“专注”。在教学工作中,他讲究投入,在科研工作中,他同样讲究投入:一旦确立了课题,便全身心地投入时间,投入精力。
1999年3月,唐林炜作为主要研制人员与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国家人事部合作,开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人才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该项目投资总额100万元,由科研、教学、企业三方共同研制开发。当时研究基地不在学校,唐林炜一日三餐都扎在了研究室里,和研究人员一起为项目倾注着心血和智慧。他的敬业、他的干练、他的学识、他的智慧很快折服了集团公司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人们从唐林炜的身上,看到了“山东科技大学的教师真的敬业”,看到了“山东科技大学教师的水平”:唐林炜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并首次采取了现代数学中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模糊度贴近法、平面区域分析法,建立了计算机“模拟专家识别分析”系统和数据信息集成,大大提高了测评和考核工作的信度、效度。该系统在2000年5月通过了成果鉴定,结论是“在国内同类成果中居于领先水平”,系统推广使用后,产生了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唐林炜也因此获得“第三届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一等奖”。
  作为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没有很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但唐林炜挤时间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几年来,他主持省教委教学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煤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胜利油田管理局横向项目1项,编著省教委“九五”立项教材1部、其它专著1部,公开发表各类专业论文29篇。唐林炜善于组织,能团结带领同事一起攻关,并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他在承担山东省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模糊数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时,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发表交流了近10篇论文,编写了《模糊数学和经济分析》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大纲。他还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把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大学生数学建模训练和比赛,从1993年起连年参加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2次、山东省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唐林炜工作中常讲“团队精神”,而我校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的一系列骄人成绩也正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作为基础课教学科研的负责人,作为大学生数学建模各级竞赛指导小组的负责人,他在其中所起的组织、协调作用,他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只有课题组的人知道、他的同行知道、他的学生知道。善带团队、更讲奉献的唐林炜在荣誉面前总保持一种谦逊的姿态,在许多论文、成果的署名上毫不计较,甚至甘做无名英雄。谈到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唐林炜没说很多,只列出了一串名字:吴哲辉、袁云耀、张孝令、刘镇国、李开隆、周毓荣、王培良……“感谢他们,我永远忘不了他们,是他们影响和教会了我怎样搞科研、怎样做人、怎样教育学生……是他们把我托起来的,今后,我也要去、也会托起青年教师。”
   唐林炜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这种感觉源自他可贵的敬业精神,源自他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多年来,作为一名管理者,唐林炜带领一班人管理、建设有关课程,为四级英语统考、校区体育教学、基础部教师培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奖掖后进,扶持新人,他乐于助人,不辞劳苦。他常常能从哲学的高度思考所教的知识,解答学科中的问题,他希望青年教师要扩大知识面,启发学生“功夫在书外”,教育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努力提高各种素质和能力。他强调高校教师要重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富有启发性。

  “我深爱着教师这一职业,是因为我从事的是薪火传递的事业”。作教师的,可以用自已的一言一行,启发影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既承续前贤,又泽被后世。唐林炜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并在这个坐标上树起了一座爱的丰碑,这座丰碑立在了学生的心里,立在了她所挚爱的教育园地里。

 

相关链接:

爱的职业——记济南校区基础课部副主任唐林炜教授

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能力

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召开年会暨顶板管理新技术研讨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