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一名普通的女教师成长为大学教授、教学名师、教务处副处长……在人们啧啧称羡之时,已是四十不惑的她却毅然脱产赴山大攻读博士———
王素玉:永远追求事业上的新起点□本报记者田静
“干练、爽朗、敏锐而优雅”,这是教学名师王素玉留给人们的印象。 即使是最不敏 ![]() 王素玉的成功颇有几分“传奇”的色彩,她笑言自己1994年评副教授填表时,发现“奖励”一栏居然是一片空白,尽管那已是她从山东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分配到科大任教的第12个年头,尽管那时她家住校外、孩子尚且年幼……然而,改变生活的激情还是一发不可遏制地迸发了出来,并推动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1995年,当选为校“三·八”红旗手,在全校“第二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担任机电系(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前身)机制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1996年,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青春立功”二等奖,作为优秀教学骨干入选校“5311”人才工程; 1997年,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获“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教学管理奖”; 1998年,被评为校“优秀教师”,获“三箭集团奖教金”,任机电系教学副主任; 1999年,当选为校“十大杰出青年”; 2000年,担任教务处副处长; 2001年,当选为首届“教学名师”,晋升为教授; 2002年,当选为校“十大巾帼建功标兵”,考上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 作为一名发自内心真正热爱专业和教学的优秀教师,王素玉一刻也没有放松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她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10余门课程,多次指导毕业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年平均教学工作量300学时以上;主编、参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2项,参加并完成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5项。与此同时,她承担了全校教学、实验室诸多细致入微的管理工作…… 一步一个脚印地,王素玉用智慧和才干、达观与坚韧、果敢和魄力,在教学与管理的岗位上辛勤地耕耘着、默默地付出着,不懈的努力加上心灵的沉潜与洞若观火的思考,使她厚积而薄发,在事业的舞台上忙碌并快乐着。 倾情演绎素质教育 王素玉的父母均是60年代毕业、70年代下放到老家农村的中学教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中学教师的待遇可想而知。老实本分而又格外自尊要强的父母在农村吃了很多苦,王素玉和她的弟弟妹妹也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然而,“苦难是最好的老师”,环境的磨砺造就了王素玉姐弟三人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性格,学习成绩出奇地好,因为他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勤奋赢得尊重。父辈教师社会地位的低下在心灵上留下的深深烙印,使当年填报高考志愿的王素玉,格外坚决地回避当教师机率较大的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毅然决然地选择并考上了通常认为是男性占主导的领域——工科院校山东工业大学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而且矢志不渝、乐在其中,在这象征阳刚与力量的领域里从学士、硕士,一直读到今天的博士。 虽然那样的不情愿当老师,然而,造物弄人,阴差阳错的,大学毕业时王素玉没能分到工厂,而是来到我校机械系机制教研室担任一名普通的专业课教师。以她“干什么就要一心一意干好”的个性,在最初磕磕绊绊的工作中,在学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的期盼下,王素玉看到了真正打动她的生活。她对教育的领悟,伴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深刻起来。采访中,她深情地说:“真正用心讲课的话,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 在教学过程中,一位哲人对2位弟子所说的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了她:“人在小的时候,比的是智力;中年的时候,比的是能力、权力、财富;但人最终比的,还是人格。”对学生责任心极强的王素玉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面对讲台下的学生,除了专业教学外,还能给他们哪些帮助?将来知识淡忘、能力荒疏后,还能在他们身上留下些什么? 正在王素玉认真思考、不断摸索的时候,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令机制专业的教学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和提升。1997年和1998年,王素玉与其他机制专业课教师联手,先后向省、校两级申报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段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工科专业课段教学模式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合研究”2个教改课题,确立了机制专业教学新的主导思想:专业课段的教学不仅要完成机械工程师必备的特性塑造,还应兼顾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有的共性塑造,努力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增强毕业生从事任何可能职业、经受人生风雨的内在素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王素玉在繁重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之余,与机制专业课的老师们一道,对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类通用与专业期刊进行排查,从中筛选出有关资料进行认真研读,并着手建立教师素养书库;苦苦思索、深入调研,反复推敲、数易其稿,构筑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框架”之中浇注“实体”,由课堂、课外、实践、应用四类教学模块组成,彼此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为此,王素玉还专程赶往正在搞“人文启思录”、素质教育先行一步的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请教全国知名的高教研究专家文辅相教授,得到了热情的鼓励与肯定。她还专程拜访了全国工程院校的教育专家、浙江大学高教研究所的王沛民教授和安徽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的王端庆教授,在课题的高度和深度上得到了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回忆那时满腔的热情和冲天的干劲,王素玉无限感慨地说:“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应该是大学老师最本职的工作。1997年我们开始着手时,教改还不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那时我们一心只想立好项——努力做——结出‘好果子’,感觉素质教育对我最大的吸引就是对学生的爱护、引导,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最大的潜力。”顿了顿,她又补充道:“做素质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自身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每天都在受感动,都在得到净化。” 正如王素玉自己所体会的:“出成绩,不单纯是能力的大小,关键是精力的投入,同时还要靠课题组同志们的齐心协力和整体的高素质。”在投身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王素玉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孩子被忽略了,家务被简化了,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精疲力尽的滋味…… 管理岗位一显身手 曾先后担任机械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的王素玉笑称自己是“最佳配角”,她体会到,与人相处、做好事情,首要的是准确定位,有鲜明的角色意识和大局观念。艰辛的童年生活造就了她自认为“柔性不足,刚性有余”的鲜明个性,使她在工作中更多地显现出果敢坚韧、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颇有一股“巾帼不让须眉”、“拼命三郎”的劲头。 身为教务处副处长,具体分管全校的教学和实验室工作,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千头万绪,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王素玉为此也经受了很大的考验和锻炼。回想起那段经历,她非常赞同崔永元的一段话,那就是人生在世,最受益的事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1万人谈话。教务处的工作无疑给了她许许多多丰富的人生感受和体验,而她,也迅速地成长起来,并很快就适应并胜任了这项工作,大刀阔斧地协助部门主要领导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积极有益的工作。 至于为什么要去“读博”,王素玉坦率地说,人,应该有自己永久性的东西。喜欢压力和挑战的王素玉感觉自己在学术上还有提升的空间,需要不断地给自己一点压力,逼着自己完善和提高,同时也是为了对得起“教授”这一职称,努力做到名副其实。 熟悉她的人都说,生活中的王素玉是一个非常善良、同时也非常富有同情心的人,拥有一大批知心的好朋友,无论在什么岗位,与同事相处都十分融洽,很有人缘。她自己也坦率地说:“别人都认为我是‘女强人’,其实我是很弱的。我首先是一个女性,是母亲、妻子和女儿,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家在我的心目中永远是第一位的。” “人生没有成功和不成功之说。人生就像爬山,如同上山的路,每一段都有风景线,关键是要调整好心态,把握好自己。”王素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能不钦佩的是,她确实是一个能驾驭自己的人,她不但安排了自己既往的生活和前程,而且还安排了自己的未来,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足够的自信。我们有理由相信,博士毕业后归来的王素玉,会有更多的精彩奉献给我们,奉献给科大。 |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