赑屃的启示“赑屃”,发音为bìxì。《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状”。 我是在讲“现代汉语”课的时候,为多搜集一些“品”字型结构的字而专门查词典才知道“赑屃”这一词语的,说这话已有10余年了。我一直把这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而且多次在适当机会向人说明:碑的龟形底座叫龟趺(fū),那种动物像龟但并不是龟,而是赑屃。坦率地说,对此我还是很得意的,因为能有机会显示我的“学问”啊! 去年夏天,我借陪客人之机在岱庙请了位导游,当看到石碑底座的时候,我就故意问她这是不是龟,她说是的。我心想果然不出所料,于是就对她说这应该叫赑屃,不叫龟。但她随即对我说这就是龟,并顺手一指说,赑屃在那边。这可就大出所料了,显然她是知道赑屃的。吃惊之余我马上很好奇地问她这龟和赑屃有什么区别,她说在明代以前的石碑底座都是龟,到了明代才有赑屃这一说法,明清时期的石碑底座才是赑屃。我感觉她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就又问她是看书知道的还是听人讲的,她说是听旅游学校的老师讲的。我当时真的是颇有感慨,这就叫人外有人吧! 我很想了解清楚关于“明代才有赑屃”的详细或者说准确的情况,但很遗憾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查了《辞海》和《辞源》,都没讲出处,又查《古代汉语词典》,其中引用了明代著名文人杨慎《杨升庵全集·龙生九子》的一段话:“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我想这大概是出处吧,但又终觉没把握。后来也算是灵机一动:何不去从网络上搜搜看呢?!还真有!说是比杨慎略早的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明清不设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李东阳为回答皇帝的问题(龙生9子都叫什么名)而整理“发明”的,他的《怀麓堂集》概括整理了民间“龙生九子不成龙”且各有其形、各有所好的说法。 去年秋天,我也是陪客人到曲阜,在孔庙著名的“成化碑”那里,特地对龟趺拍了两张照片,目的就是想有机会到岱庙里对比一下。因为导游说的很清楚,那就是赑屃。后来我又带着照片几次到岱庙向导游及工作人员虚心请教,并买了些有关碑刻的书,便基本上明白了。尽管我们还不太清楚最早是在何时有了赑屃这一词语,但最迟在东汉张衡的《西京赋》中就已经提到了赑屃。考虑到龟的长寿、祥瑞、负重及其象征意义,以石块雕成龟的形象来当碑座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存在了。只是这龟座形象随着年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岱庙导游所说的到明代才有赑屃是明显的不对了,但她所言在明代以前没有赑屃底座是不错的。象岱庙中著名的宋“宣和碑”与“祥符碑”,其底座就完全是龟的形象。岱庙中只有4座龟趺为赑屃,其余皆为龟。而朱元璋的“去封号碑”虽说为赑屃,但实际上只是和赑屃沾点边,在头部有那么点龙的形象而己。孔庙中“成化碑”(明宪宗时期)的赑屃已显然不是龟,但又不太象龙。明中期李东阳之后就基本上是龙的形象了。到了清代,象康熙乾隆年间的赑屃就已完全是龙的形象了。不过需要说明,所谓是否龙的形象,主要是观其首和颈部,整体的外表造型依然是龟。 这件事对我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学问之深简直就让我们有些悲观,面对这所谓的信息海洋真的又该望洋兴叹了。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信夫! 二是也不必过于悲观。毕竟我们发明了电脑,拥有了网络,这又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面对知识的海洋,又何惧之有何悲之有呢?本来我对赑屃所知甚少,现在不是已经变得比较了解了吗?我甚至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过于笼统,应把“旧时”改为“明清时期”。相应地我又想到了教师职业,作为高校教师,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不勤奋好学当然是不行的,而不掌握电脑工具又怎么能说得过去呢?先不说多媒体教学,就是备课恐怕也已经离不开电脑了 |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