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及邻区含煤地层沉积层序地层及煤聚积规律研究”项目通过省科技厅鉴定 研究水平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本报泰安讯 前不久,省科技厅委托教育厅在我校召开鉴定会,对“山东及邻区含煤地层沉积、层序地层及煤聚积规律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鉴定委员会由中科院院士刘宝珺、胜利油田地质科学部总工程师曹忠祥、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姜在兴等7人组成,该项目由我校李增学、王明镇、余继峰、魏久传等15人完成。
副校长王明镇在鉴定会开始前讲了话,他代表学校和课题组对鉴定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前来参加鉴定会表示感谢,并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对该项目提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山东及邻区含煤地层沉积、层序地层及煤聚积规律研究”项目,是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煤炭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横向联合课题集合而成的综合成果。
鉴定委员会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李增学、余继峰的情况汇报后,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过鉴定,一致认为:
该项目运用当代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技术,研究了华北大型陆表海盆地南缘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小层序识别和划分,建立了独具特色的陆表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认为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含煤地层的层序模式为二元结构型式: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这一模式不同于国外已有的模式,具有创新性。
详细研究了突发性海侵事件界面、泥炭化事件界面和海侵沉积序列,指出突发性海侵对形成层序及其内部单元界面形成起控制作用,提出了“海侵事件成煤”的新成煤作用理论,丰富了煤地质学的成煤作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具有开拓性,对找煤和进行聚煤规律分析具有指导作用。
首次将分形理论用于煤系地层划分及地质背景复杂性解释;基于高分辨率测井资料小波变换,进行了沉积层序多尺度划分,对沉积充填序列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进行了鲁西诸煤田晚古生代多门类古生物系统研究,在肥城等煤田太原组发现了腕足类、苔藓虫、鹦鹉螺等多门类生物化石新属、新种;在济阳地区石炭、二叠系中首次发现了始拟纺锤蜓、史塔夫蜓等种属。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山东乃至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古生物群研究的空白。
用马尔柯夫链数学模型研究地层序列,从定量的角度提供了诸多地质演化方面的信息,为陆表海聚煤盆地的沉积充填规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资料,是对传统定性研究方法很好的补充。
项目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应用于煤炭和其它相关矿产的勘查,起到了指导作用。
鉴定委员会认为,课题组经过10余年的研究,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成果科学严谨,具有科学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成果具有创新性,研究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员铭阳)
|